邬达克,1893年1月8日出生在斯洛伐克一个建筑世家,毕业于布达佩斯皇家学院,23岁当选为匈牙利皇家建筑学会会员。
1918年,邬达克被命运之手牵到上海,在他旅沪的29年,将西方的建筑理念、技术与中国上海的城市文脉结合,留下种类多样、分布广泛、风格多元的经典历史建筑作品,许多成为今天上海的城市名片。可以说,邬达克创造了世界城市史和建筑史上的一个传奇,也是上海城市发展史上不可忽略的一个名字。
今年是邬达克诞辰130周年,也是邬达克纪念馆成立10周年。本期新闻晨报·周到《上海会客厅》节目,我们邀请邬达克纪念馆馆长刘素华、城市和建筑历史专栏作家乔争月、建筑师廖方等几位嘉宾,分享他们各自对于邬达克的看法和与这位建筑大师的情缘。
刘素华:邬达克纪念馆馆长、邬达克文化发展中心主任
邬达克的效应能做到今天这个样子,是出乎我的意料的。因为10年之前,邬达克纪念馆刚开放时,我并没有想到过邬达克会成为网红。我是因邬达克旧居而有了创建邬达克纪念馆的想法,当时开馆最主要的一个问题——你的资料从哪里来?我不是邬达克的后人,没有史料来源。所以为了筹备纪念馆,当时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启动与各方合作。通过跟中国建筑学会、匈牙利建筑学会签了一个战略合作协议,几方共同来办邬达克纪念馆。
10年前的今天,邬达克纪念馆开馆,首先解决的是资料问题。当时为了筹备纪念馆,我去了斯洛伐克邬达克家乡大概五六次,又去了维多利亚大学(因为邬达克过世以后,他太太把资料捐给了维多利亚大学)。
10年前邬达克纪念馆刚开放时,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开馆之初,来到纪念馆的大多是年长的市民。我觉得上海这个城市有不少的市民包括老人非常喜爱邬达克,这些上海的“老朋友”给了我莫大的鼓励,纪念馆能够持续开办至今,也离不开他们的支持。
很多人也许都不知道,在我们纪念馆开馆之前,这座城市当中其实已经有很多人在研究邬达克。开馆之后,他们带着自己的研究成果来到邬达克纪念馆,相互交流彼此的考证资料,而且这些人都是年长的老人。我们看到这个情况以后,做了进一步的动作。
这些年,我们以邬达克纪念馆和文化中心作为载体,在建筑文化传播方面做了两件比较品牌化的事,一件是邬达克建筑文化月,一个是探索邬达克,针对青少年和全年龄人群去有针对性的破圈。
2015年12月我们举办了首届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每届文化月都会有一个展览贯穿始终,首届展览主题是“走进邬达克”文博展;2016年第二届文化月的展览主题是“爱屋·及邬”艺术展;之后的文化月相继举办了“此处是吾乡”摄影展、“城市记忆”绘画展、“上海邬达克建筑3D影像展”“寄给邬达克的画信”“老房子遇上漫画家”展览。
前七届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共计近二十万人次走进文化月的各项活动中,共举办了7个展览、5场大型论坛、48场讲座、10场读书会分享会、4场研讨会、3场主题朗诵会、10次专家带领的文物历史保护建筑阅读探究活动、6次专业摄影师带领建筑遗产与风貌街区主题拍摄活动;与新民晚报合作了三届征文活动;得到市文物局和文物保护研究中心支持出版了《邬达克建筑分布地图》;文化月还出版了《爱屋及邬》书籍和4套文化月展览名信片; 拍摄了将镜头面向生活在上海这座城市各年龄段市民对上海城市历史文化热爱的访谈片《我与我的城》。正是市民和社会的支持、关注、参与,让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从最初的一个念想到近几年每到12月,成为上海众多历史文化爱好者们期待的文化盛事。
目前,纪念馆还处于非开放状态,第八届邬达克建筑文化月是12月10日启动的,我们在12月发了两次暂停公告,接下来,我们将着手重启纪念馆的对外开放工作。
今年,我们正在举办和计划中的展览,一个是漫画家郑辛遥老师的展览(“老房子遇上漫画家”特展),还有一个是关于邬达克岳父的展览。邬达克岳父应该算是邬达克人生中非常重要的贵人,这也是我们用另一个视角去看邬达克这个历史人物。我们会把12月初的展览包括邬达克纪念馆开馆10周年纪念活动在春节前相继启动,也欢迎大家届时来参观。
乔争月:上海日报城市和建筑历史专栏作家、上海市建筑学会历史建筑保护专委会副秘书长、Qiao Shanghai工作室总策划及主持人,著有《阅读南京西路》《阅读南京路》《外滩·上海梦》《上海外滩建筑地图》《上海武康路建筑地图》《上海邬达克建筑地图》(英文作者),译有《邬达克》《绿房子》等专著。
2004年,我在上海日报开始写历史建筑专栏,第一期就写到位于上海汾阳路150号的“白公馆”—斯裔匈籍建筑师邬达克为万国储蓄会董事盘腾设计的宅邸。没想到与这位传奇建筑师的缘分由此开启,先后参与了三本邬达克书籍,做了很多场邬达克讲座和节目,见证了他在上海乃至国内“网红”的全过程,也得以与众多邬达克研究专家、建筑业主以及邬粉们结下友谊。
2005年,时任匈牙利驻沪总领事海博通过我的专栏了解到建筑师邬达克的传奇经历,他敏感地意识到邬达克的潜在文化价值与影响力。2008年,匈领馆与规划局等单位举办了首次“邬达克年”活动,市民们积极参与,媒体争相报道,从此“邬达克”风靡上海。2010年上海世博会召开时,邬达克家乡今日所属的斯洛伐克也加入进来,在大光明电影院首映了一部邬达克纪录片电影。
今年1月8日是邬达克诞辰130周年的日子,Qiao Shanghai融媒工作室联合斯洛伐克共和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推出《Ciao!武康大楼》的斯洛伐克语版。邬达克设计的武康大楼好像一艘巨大的舰船,矗立在上海的武康路上,穿越了近百年,它已经成为上海的城市符号。在节目中,我出镜带大家走近这座邬达克的经典代表作,真正地读懂武康大楼。去年文化遗产日,我们还推出了《永不过时的绿房子》双语版,邬达克嫡孙Alvin Hudec在Qiao Shanghai脸书账号看到,专门发来评价。
想起10年前的今天(2013年1月8日),我与同济大学华霞虹教授一起发布《上海邬达克建筑地图》,同年秋天又发布意大利建筑学者Luca Pincellini《邬达克》传记中文版。
今天,还想起18年前拿着采访本首次探访邬达克建筑的情景。如今已经记不清为何选择了这座房子来开启专栏,因为当时邬达克只是学术圈才知道的名字。但在后来的研究写作中,与各种风格的邬氏建筑一次次不期而遇,我编著的《阅读南京西路》《阅读南京路》《上海武康路建筑地图》的书里都有他的建筑作品,也许这就是缘分吧。
廖方: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国家注册规划师
1918年,邬达克因战乱只身流亡来到上海。之后在沪长达近三十年的建筑师职业生涯中,邬达克完成了大量建筑项目,“产量”极高且涵盖广泛:既有学校、教堂、医院等科教文卫建筑,也有银行、办公楼、酒店、影院、住宅等商业地产建筑,还有仓库、电厂、酒厂等工业建筑。这其中,有许多项目具有开创性。如真光大楼、广学大楼在上海率先探索了在大型公共建筑上采用艺术装饰风格,大光明电影院、国际饭店进一步推动了艺术装饰风格在上海的传播,它们还是当时远东最大的放映厅和第一高楼,诺曼底公寓(武康大楼)则是上海第一栋外廊式公寓。这些项目的国际化程度也很高,投资者、设计者、桩基工程、上部结构、机电安装、材料商、营造商来自不同的国家,要求建筑师具有很高的统筹协调能力,这些足以表明建筑师邬达克丰富的职业素养。
今天,我们看到邬达克设计并得以保存的这些历史建筑,既是留给上海这座城市的宝贵财富,也值得今日的建筑师深入研究学习。我常年画各种建筑速写,包括邬达克的建筑,这既是建筑师的绘画训练,也是记录城市的一种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