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作者//习惯了相思
人为什么要有孩子?
这个看似理所当然的问题如果认真思考起来,或许不是一句养儿防老能够回答的,况且养儿也不一定能真的防老。
这个问题,在《安家》编剧六六老师的新作《爱不妥协》中找到了答案。
在揭晓答案之前,先来介绍一下这位著名的编剧,我相信很多人对她是很陌生的,但是如果提到《王贵与安娜》、《蜗居》、《安家》,我们一定耳熟能详。我们总是习惯的忽略那些幕后的人,而作家,正是这样一个职业。
她是华裔女作家,创作出一篇篇佳作的背后,隐藏着的是她的三观。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关于“人为什么要养孩子”这个问题,或许不一定对,但她有着自己的见解。
这个答案就是:“现世报,天恩”。
我们小时候太不专心,所以现在要把功课重新做一遍;小时候吐了多少饭给娘吃,现在娃就吐多少扔你碗里;小时候跌伤膝盖,娘有多疼,现在你就有体会;还有小时候生病时爹妈的夜不能寐,现在都还回来。
编辑六六的孩子可能很多读者已经听过,在之前六六老师曾经写过一本散文集《偶得日记》,讲述了从怀胎、孕育到生产,母亲们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对于作家来说,对生活中的很多细节都是敏感的,除此之外,也只是一个普通人。所以即使曾经想象过无数次与孩子相处的情节,却也免不了更年期与叛逆期的碰撞。
在《爱不妥协》这本书中,作者六六从平常与孩子偶得相处的细节当中,发掘教养孩子的真理,看完这本书以后,你会觉得即使孩子很调皮,没有别人家的优秀,其实也没有那么重要。
因为,孩子从来就不是来报恩的,是现世报。
别人家的孩子
有一种孩子,叫做别人家的孩子。
每个人做孩子的时候,都会从妈妈口中听说别人家的孩子学习成绩好,听话懂事;即使现在我们长大了,父母口中张口就来的依旧是邻居家的孩子又结婚了,二表舅家的孩子在北京买房了......
“别人家的孩子”是我们永远也绕不过去的一个坎,很多时候,我们都活在这样的阴影之下,严重者,甚至会留下心里创伤。
这样的“问题父母”会让孩子格外的不自信,不得不承认的是很多孩子很刻苦,努力的变优秀,但却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努力?
这个问题其实可以有很多种答案,但是大多数人的答案一定是让父母满意。
是啊,为了让得到父母的主意,为了得到父母的喜欢,这是纯真孩子心中最大的愿望。最近在看《欢乐颂》,剧中的曲筱绡、包总都是家中很有钱的孩子,但是在童年到成年的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努力也是希望可得到父母的认可。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影响深重,而每个孩子的童年一定会受到“别人家的孩子”的影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每一个父母都会拿别人家的孩子来激励自己的孩子。
在《爱不妥协》这本书中,六六老师讲述了她的观点:我当年做孩子,比不过其他孩子,丢我妈的脸,我现在做妈,比不过其他妈,丢我孩子的脸。
换位思考这件品质不仅适用于人际交往,和孩子的相处亦然。
很多父母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是很不平衡的一个过程,父母天然处于上位者,可以心安理得的给孩子施加压力,把自己当年没能实现的理想都倾注于孩子身上。
每一个成功的孩子背后,都会有一个强迫症、自己不努力还拼命催孩子努力的妈。父母有教育孩子的权力,但孩子不是我们的附属品,帮助孩子找到正确的方向,才是正确的循环。
孩子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也有可能是父母教育方式的失败。
和谐的家庭关系,从打孩子开始
现在的孩子是幸福的一代,从小就有了反对家庭暴力的概念。
但是现在已经为人父母的一代,接受父母的“惩罚”是常有的事情。因为不听话而被打,是常有的事情,当然,被打也不一定是因为不听话。
长大以后我们会发现,我们小时候莫名其妙的挨打,也有可能是因为父母心情不好。同样的话,或者同样的事情,如果放在父母心情不同的时候,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这就是孩子在父母面前天然的弱势。
在《爱不妥协》这本书中,作者有一个观点是“营造和谐的亲子关系从反对专家开始”。
作为父母,面对孩子总是无奈的,孩子一次次的挑战极限,父母一次次的告诉自己孩子是亲生的,不断地忍耐。
六六老师曾经因为孩子弄丢了自己刚给他买的颈枕而心生恼怒,但却并没有发火,因为她被朋友圈的专家教育着不能对孩子发火,更不能打孩子。
她忍着不去见孩子的面,可能害怕自己一看到孩子就忍不住动手,时时刻刻的躲避着孩子。
为人父母,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很多父母在一次次的忍耐中,会不由自主的想要逃离家庭,下班以后不想立刻回家。当了父母以后,才知道自由有多可贵。
对此,作者的观点是:我们必须打小孩骂小孩,只要下手不太重,语言不太尖刻,适当发泄以下有益于家庭关系的和谐。
父母这个词汇,被赋予了太伟大的含义,但是却忽略了父母也只是一个普通人,更是家庭的主导。他们的身心健康,对于整个家庭也有着极重要的作用。
所以,父母不妨学习六六老师的方法,给自己定一个范围,在这个范围内,可以用“适当的”方式教育孩子。
都是人生的第一次
父母和孩子,都是人生的第一次,这是一个初创团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是却不能代替老师,也不是真正的老师。就在于对于父母这个身份,我们也是第一次承担,没有经验。
原生家庭这个问题是怎么也避不开的,就是因为每一个做父母的人都不是完美的。有那么多的教育学家,但是他们的孩子也并不是没有一点负面影响的。
对于父母而言,能够做的就是与孩子做好沟通,最大可能的减少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在《爱不妥协》这本书中,作者讲述了自己与孩子相处的一个小故事,因为孩子想吃香肠,但是作者因为种种原因没有给他买,并给他讲述了一个深奥的真理。
如果你把钱存妈妈这里,每月以6%的利息复利的话,等你上大学的时候,它可以支付的生活费,这就是复利的魅力。
在作者的认知里,是想要教会孩子理财,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却成为毁了他安全感的一件事情。从母亲拒绝他的那一刻起,他就决定要自己有钱,这样就不至于肚子饿却没有吃的。
自以为是,是人类的原罪。
儿子的理念和作者的希望背道而驰,这是大多数父母与孩子相处的误区。限制孩子脚步的,大多是父母,父母希望孩子成为的人,与他们想做的往往大不相同。
父母用自己以为的正确来干涉孩子的路,这往往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鸿沟。如果可以再做一次父母,我们一定可以比第一次做的好,但没有如果。
比起孩子按自己的心意而活,更重要的是在这一世做母子父子的关系里,彼此珍惜。
人生所有的轮回,就是补课。
你只有把上下游的酸甜苦辣遍尝一遭,你才算把这一级浮屠一个脚印一个脚印走完,人生才算了解。
做过子女,也做过父母,才是一个循环。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有孩子”的答案,你觉得呢?
我是小Q,一个热爱文字的90后
微风不燥,遇见你刚刚好
注:感谢长江新世纪出版社@北京长江新世纪@长江新世纪给推荐的这本好书,让我有了很多新的观念和认知,希望读到这篇文章的人,都可以在书中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