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大家所知,我国海岸线漫长,沿海岛屿众多。加上大陆周边很多因素实在不能让人省心,我军一直都存在着“岛屿登陆作战”的需求,由此催生出一大批两栖装备。就目前而言,05系列毫无疑问是“中流砥柱”,不过我们今天的主角并非05式,而是一位老将——63式水陆坦克。
青出于蓝
说起63式水陆坦克,还得从它的苏联兄弟身上说起。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曾向苏联购入了一批PT-76水陆坦克,并得到了一些技术资料。在此基础上,国产两栖坦克计划正式开始,项目代号“211工程”。从1958至1962的4年多时间中,“211工程”经历了多次修改和完善,并在1963年正式定型为1963式水陆坦克(ZTS-63)。
苏联PT-76:仅从外观看就知道,63式并非简单的仿品
63式坦克的战斗全重为18.4吨,采用排水型车体设计,乘员4人。陆地行进是靠履带(6对负重轮),“飙车”时速可达64.2km/h;水上行进靠喷水(车内装有一套轴流式喷水推进器),最大航速11-12km/h,能抗3级风、4级浪。1966年时还做过“横渡琼州海峡”的试验。
火力:63式配备一门不带稳定器的85mm线膛炮(48.8倍身管),比苏联PT-76所用的76.2mm炮口径更大。火炮由装填手手动装填,射速为8发/分,可发射穿甲弹、破甲弹和榴弹等多种弹药。但火控系统极为简单,仅为目视可见光瞄准镜。
防御:63式水陆坦克的车体,由高硬度薄装甲钢板焊接而成,首上装甲厚15mm(84度倾角);炮塔则为半球形构造,正面厚20mm,区别于PT-76的炮塔。可以看出63式的装甲防御还是薄弱的,多数情况下仅能防御枪弹和炮弹破片等。不过对于能“下海”的两栖战车而言,想要身披重甲也确实为难。
虽然服役之处性能还算不错,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总会显现出问题。所以63式的服役历程也伴随着改改改...60年代开始,对坦克的防护性、密封性、零部件可靠性、维护性等作出了改进;70年代中期,改进出带有激光测距仪的63-2;70年代末又根据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经验,进行了改进。比如:增加高射机枪防护板、换装单杆变速操纵系统、使用冬夏两用驾驶椅靠背、改用轮辐式诱导轮等。
新时代的63A
随着时间的进一步推移,小修小改也跟不上需要了。所以在世纪之交前后,解放军装备序列中出现了一种改动更大、换装了新型火炮和火控系统的63式坦克,这就是63A式水陆两用坦克。与63式相比,63A除了更重主要还提升了以下几个方面。
火力:63A换装了一门带双向稳定器的105mm线膛炮,发射三期105mm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时,2公里可击穿600mm垂直RHA(63式仅能做到240左右)。而且还配置了二代光点注入式火控,打的更准。
防御:63A水陆坦克提高了其装甲厚度,其炮塔正面在1000米距离上可防25毫米穿甲弹,车体正面在100米距离上可防12.7毫米穿甲弹,后面和侧面在100米距离上可防7.62毫米穿甲弹。
机动:63A装备了一台大功率双工况发动机,陆地为400匹马力,水上为520匹马力。加之车体优化了外形,因而水上航速提高到了14km/h。
当然,秉承中国坦克的一贯传统,63A之后还有一款外贸版本63A(此前被称之为03P)。其特点在于:将电—液炮控系统换成了全电炮控系统,不仅系统可靠性有所提升,火炮射击精度和炮控系统安全性也都有所提升,且降低了整套炮控系统的重量。
如今,无论是63式还是63A都已是英雄迟暮,不少都进入了博物馆养老。但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才保得祖国安宁;也是由于他们的技术积累,才有了世界一流水准的ZTD-05两栖突击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