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的政策影响?中国股市受政策影响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中国股市的政策影响,以及中国股市受政策影响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股市能创造经济的发展吗?
  2. 证监会准备就有关再融资的政策作再评估,A股再融资或迎来松绑,对市场会有什么影响?
  3. 疫情过后,中国股市会大涨!你认为呢?说一说你的观点?
  4. 请问,什么是股市的政策面、资金面、基本面、技术面、消息面啊

股市能创造经济的发展吗?

股市由荷兰人在1602年首先成立,它为荷兰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提高了参与者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为荷兰之后成为海上强国奠定了基础。

股市发展至今,的确发展出了很多新的行业,比如基金,股民。他们不在只是想获得公司发展的红利,大多是通过买卖的差价来赚取收益。但无论参与者的目的是什么,它也的确给上市公司提供了最廉价的资金。特别成功的就是美国的纳斯达克市场,很多有名的初创公司都是在那融到资,然后发展壮大的,比如微软、苹果、英特尔、戴尔、思科、Facebook等。

所以股市的确是可以支持经济发展的。今年疫情影响,实体经济受到严重打击,国家除了实行宽松货币政策,也对股市的一些政策进行了优化,成就了最近股市的活跃,目的也就是能让企业能拿到钱,渡过这场危机。

证监会准备就有关再融资的政策作再评估,A股再融资或迎来松绑,对市场会有什么影响?

按照传统说法,A股有三驾抽水机,IPO、减持、再融资,相对于IPO而言,再融资更是猛于虎,这话还是不无道理的。根据有关资料,13-19年再融资数据为;年度再融资公司数量增发融资规模亿元13267358414473684215813122531681316879175401270518267752319672224可见15/16/17三年是再融资最为疯狂的三年,主要是鼓励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通过并购做大做强自己,定向增发并购门槛越来越低,出现了定增的泛滥,再融资越来越猛,再融资金额是IPO的数倍,市场颇有怨言,实际上也对市场资金面造成巨大冲击。17年以后开始IPO常态化改革,消除IPO堰塞湖,支持更多IPO,再融资开始为IPO让路,再融资门槛逐渐收紧,不仅仅是为IPO让路,实际上也是为了照顾市场资金面和投资者情绪,IPO常态化17年一度是每周十家左右IPO,两市存在巨大压力,但是某些资金极力通过买进权重白马股维持上证综指稳定,但是这不能改变科技题材股下跌的事实,到了18年年底出现了股权质押风险,这就是副作用。市场呼吁进一步规范再融资的呼声日益高涨。2017年2月,证监会发布了《发行监管问答--关于引导规范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监管要求》,其中最关键的就是非公开发行增发比例不能超过总股本20%,遏制上市公司再融资圈钱过度问题。另一个是有了一个时间间隔,原则上与上一次募集资金间隔不能少于18个月。规避上市公司频繁融资。三是非金融企业不能持有数额较大的委托理财等金融资产,防止上市公司一边融资圈钱一边投资理财。这一监管问答还是很有针对性的,对于再融资具有非常的针对性意义,所以再融资数量猛跌。18年开始再融资泛滥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作为投资者可能是深感政策的有效性,可是上市公司可能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在投资的冲动下,资金链日益绷紧,不断的质押股权融资,而股市在IPO重压下,在去杠杆、贸易摩擦、经济下滑压力多重打击下,市场不断创调整新低,出现了令人担忧的股权质押风险,并出现了恶性循环,股价下跌-股权质押风险暴露-平仓-股价下跌。为了进一步缓减上市公司流动性风险,证监会一方面是减少行政干预提高股市活跃度,另一方面是加大保险资金、资管资金、外资资金的引进力度,改善市场流动性。市场交投活跃以后,两市承接力增加,证监会适度放开了再融资政策,2018年11月9日证监会修订发布《发行监管问答——关于引导规范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监管要求》。主要是两点放宽募集资金补充流动性资金的限制,通过其他方式募集资金的,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和偿还债务的比例不得超过募集资金总额的30%;对于具有轻资产、高研发投入特点的企业,补充流动资金和偿还债务超过上述比例的,应充分论证其合理性,另一个是缩短间隔时间,前次募集资金基本使用完毕或募集资金投向未发生变更且按计划投入的,可不受上述限制,但相应间隔原则上不得少于6个月。前次募集资金包括首发、增发、配股、非公开发行股票。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优先股和创业板小额快速融资,不适用本条规定。随后有关会议和部门均指出要加快民营企业首发和再融资的审核力度,市场对于再融资进一步放宽已经有所预期,最近再融资进一步放宽传闻再度响起。一个是放宽发行规模,从不超过总股本20%提高到50%,再融资的泛滥在于上市公司再融资规模太任性,根本不在乎股权被稀释,而是尽最大比例发行股票再融资,好像融到钱就是天大的好事在,至于这个钱能不能产生效益给投资者带来回报是另一码事情。在笔者看来,面对上市公司的自己饥渴症,还是需要严格限制融资规模,放开发行股份比例限制,难以解决上市公司资金问题,关键在于约束上市公司盲目扩张问题,不要想着总是成为行业老大,不断扩张规模造成恶性竞争,像钢铁、煤炭、火电、锂电池、风电、新能源汽车等等行业均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另外就是梦想上下游通吃,攫取垄断利润,一个企业不可能无限制的打通上下游产业链的。其次是主板和创业板定增对象从10和5名一律放宽到35人,放宽定增对象,等于上市公司更容易资金完成发行。,也有利于发行规模的扩大。三是原来规定12个月内减持不能超过50%,新规删除了。定增规模缩减,在于减持限制约束,机构风险增加,不愿意参与定增,导致很多定增自动失效。一旦放开减持限制,等于机构获利出局更加容易,参与热情会进一步提高,从而定增更加容易。四是删除了创业板定增连续两年盈利要求和募集资金使用良好。等于是放宽了再融资资格,即使募集资金使用存在问题,比如更改募投项目、募投项目效益不佳、募投资金补充流动资金等等违规问题,也不会影响创业板个股的再融资,笔者认为不太妥当,资本市场资源优化功能不可忘记,募投资金使用效果不佳,应该取消重新募集资金资格,前一次资金未能产生回报,再度募集资金谁能保证不被挪用,谁能保证又会产生效益,要把资金配置给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上市公司。再融资最终需要通过二级市场减持套现或者实现退出,因此再融资规模无限制放大,就会影响到二级市场资金的流动性,一个市场一定时期的资金增量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制增加,在IPO节奏不变下,再融资太多,就会导致二级市场存量资金不足,影响市场走势,而市场调整就会影响到新增资金进场,导致股市更多的调整,这就是不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在上市公司有很强的的融资圈钱欲望下,严格控制再融资还是很有必要的,在投资饥渴症下,市场很难满足上市公司的融资需求,毕竟资本是贪婪的,有一个词叫欲壑难填。

再融资泛滥的前车之鉴不可以忘记,即使要适度放开再融资,也需要严格监管资金的使用合规性和资金使用效率。

疫情过后,中国股市会大涨!你认为呢?说一说你的观点?

股市会不会大涨不是疫情决定的。

疫情只是一个黑天鹅,对于趋势来看是一个缓解和加重的过程。

也就是说,如果本来处于一个牛市的上升通道,疫情只是让牛市来得慢一点;

而如果是一个熊市下跌的通道,那么疫情无非就是加重了熊市下跌的空间和时间;

而如今来看。

疫情那么大一个黑天鹅,都没有对于A股造成重创。

可见是已经进入了一个熊转牛的通道之中。

并且从经济的周期,股市的周期,以及熊市底部的数据来看。

目前的A股都已经具备了走牛的条件。

只要目前的震荡洗盘周期结束,未来是一定会进入一个牛市主升浪的。

毕竟有熊必有牛市一个规律,是不会被打破的。

牛市吹泡泡,熊市挤泡泡;泡泡迟早会被吹破,泡沫终究也会挤干净,周而复始。但无论市场如何,认准自己确定能赚钱的股票,坚定地持有它就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一只股票大涨的时间可能只有10%,而剩下的90%日子里不是在调整就是在下跌。如果你在那90%的时间里都持有这只股票,但却在最后那10%到来前因为受不了'漫长煎熬'卖出了,那只能是一种悲哀。

关注张大仙,投资不迷路!如果你觉得这篇回答对你有帮助,请记得点赞支持哦。

请问,什么是股市的政策面、资金面、基本面、技术面、消息面啊

LOVE价值投资派(基本面)崇尚价值的长期投资,在投资的这个公司发展的持续性条件消失前就不会放弃对这个股票的长期投资.但是源于西方的价值投资在中国却有点水土不服,在控制股市运行的大资金都没有绝对的执行价值投资,在进行短线交易的情况下,价值投资者的春天就只有牛市.熊市哪里来回哪里去!技术投资派(技术面):用技术指标来判断股市运行规律是一种很直观的投资,优势是可以有比较明确的操作守则,买卖都可以有一个套路,水平高的技术派投资甚至可以做到凭经验提前预计股市和股价的运行趋势(当然大多数技术派人士都是没入门的),这个门派对于经验的积累要求非常高,个人感觉是非常难学的一个派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否则就真的如大多数人的感觉一样,技术指标只是对股市的滞后反应无法做到提前预知!其实技术派中高水平的人能够做到根据现在的走势就大概预测出未来趋势(本人水平还严重不够).主力投资派(资金面):股价运行的核心本质就是主力资金的动向决定一支股是否会涨,主力资金大量买入一支股,那这支股迟早会涨,大量卖出那这支股迟早会跌.这个门派的着力点是对的.但是如果只从每3个月一次的报表中来筛选那些股票机构在加仓,那这种单一的投资方式也有一定的风险,每次报表之间的这3个月机构在干吗,可没报表显示,大资金是出还是进,纯粹靠主力投资派这一种投资理念风险也是不言而喻的,操作理念不够灵活太死板等着下个报表出来再说是会吃大亏的.政策投资派(政策面):这种投资方式高水平的人确实对于行情的把握有很到位的,一个政策的理解能力也很透彻,对大方向的把握也很到位,而利好消息和利空消息频现时,对于消息的谁重谁轻就很难把握,而对于政策的理解我也见过把利好理解为利空,利空理解为利好的人,对政策的正确理解和理解能力成为这类投资者的风险所在.消息题材投资派(消息面):这种投资方式在股市里占很大比例,各种题材名目繁多,投资者也目不暇接,跟随着题材起舞的高手也是把握很准,常常能够抓到某个题材的龙头,大多数这类投资者就只有抓跟风股了,风险偏大.而由于题材差异很大有些题材时间很长有些是抄短题材,可能几天就没戏了,有些题材是中线资金发动的中线行情有些是超短线资金发动的,很多投资者区分不好的情况下刚刚进入超短线行情的顶部就被套,超短线题材资金已经出局,解套只能等下次游资是否做该股了.而题材又有个最大的特点,题材兑现时就是题材生命结束的时候,这就是人们经常说的见光死.题材都有生命周期,只是长短不一样而已.形态趋势投资派(融合了资金面和技术面):这类投资者要求股市和股票有比较好的形态,比如说能够长期创新高的股(就还能够创新高),他们不属于抄底的类型,因为能够跌得去抄底的股是能够创新低就还能够创新低的股,不符合投资理念.风险巨大,部分下跌形态甚至是主力出货的产物.而其实这种投资方式是主力投资和技术投资的一种综合产物.因为只有主力长期主动性买入建仓的股才可能长期创了新高再创新高,机构大减仓的股就会创了新低还有新低,而组合成大形态用来判断分析形态的众多参数,如果K线,均线,划线等又是技术派要用的东西.这种投资者既可以是中线投资者(就跟随某支股主力资金走下去)也可以是短线投资者不停的在各种突破形态中来回换股,虽然说这种投资者的相对风险是比较低的,但是同样要接受大盘系统性风险的考验.现在投资门派非常多,很多人也常常把自己是某派自居,而且也常常存在相互排斥的情况,只要门派观点不一样马上就会有打压的情况出现,中国文化其实从核心本质是一种包容文化,几千年来各种外来文化因素在经过长时间的融合后最终都取长补短实现了很好的有取舍的共存.为什么不能够学习下李小龙的那种博采众长的精神呢?打破投资流派的界限,最终形成一种融合型的投资理念呢.既什么派都不是,也什么派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在股市也经过了不少的尝试和挫折,价值投资也去学习过,主力投资也去学习过,技术投资也去学过,趋势投资也去实验过,题材投资也去实验过,现在发现其实也不是无法完全兼容,至少不是完全排斥的.中国股市是政策市,所以对政策方面的分析是不可少的但是这毕竟只是大的方向无法指导具体的操作,,各种政策的重要性理解因人而已,大方向上是必须要看政策的,而落实到具体的操作理念上我现在更倾向于是形态趋势投资派,用来圈定我的投资方向和理念,什么股是能买的什么股是我不能够买的,潜在的风险巨大.而在选股时我又参合有主力投资派理念,选的股尽量选择机构明显建仓有做行情意图的股,至于主力投资派的缺陷无法知道报表之间这3个月内机构的动态情况,又结合技术分析派的观点,分析这两个报表之间机构动向,是加仓还是减仓,做到心里有数.而技术方面的知识又可以指导形态趋势投资派在具体的最合适的买卖时机上有一个明确的买卖准则和标准.当通过这种方式选出一系列股票后,再加入消息题材投资派的题材选择,尽量选择题材影响大和持续时间比较久的题材的股票.最后价值投资理念也是有所作为的,在这些股票里如果有公司经营很不错,成长性很好的公司.那又缩小了买股的范围了.当然不同人的总的投资理念差异很大,每个人都可以组合自己的选股标准,改变这些条件的优先顺序,这个没必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中国股市的政策影响和中国股市受政策影响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上一篇: 中国股市低迷?中国股市低迷期
下一篇: 中国股市还有行情吗?中国股市还有行情吗现在
《中国股市的政策影响?中国股市受政策影响》文档下载: PDF DOC TXT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