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过后,各行业陆续恢复生产,对于和田玉行业来说也是一样,特别是从开年之后各方面逐步回归正轨。
关于和田玉的这三年,也是比较特殊的三年,除了大环境的制约外,还受到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影响以及直播的冲击,一个比较大的改变是在和田玉的高端收藏上。
以往的高端收藏基本是不会到线上的,而且在线上也看不到特别优质的和田玉作品;但现在很多工作室、玉雕师希望且愿意把自己的好作品拿出来让更多人看到,而且从藏家的角度来说,大家较以往也更敢于在线上进行大额消费。
这一转变有好也有不好,好的方面在于藏友能更容易、更直接看到优质的和田玉作品,信息差变小的同时信息也在透明化;
不好的方面在于网络上的东西真假难辨,仅依据图片或者视频对于一些料子来说很难辨别它的真假,所以就导致行业内的造假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甚至在一些高端好料上也有造假的出现。
而且真正的和田玉收藏领域其实是处于一个持续收缩的状态,互联网的发达带动了大众消费市场的蓬勃,也让机雕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许多手艺不精或者生产资料储备不够的工作室、玉雕师被市场所淘汰,相对有能力、有技术、有储备、可以制作收藏级和田玉作品的工作室全国总计都不到500家了。
在这种情况下,真正收藏级的精品只会是越来越少,大体量的收藏品更是寥寥可数。
并且在互联网这么发达的情况下,藏友们的收藏路径看似变短了,实际上收藏的阻碍是在不断增多的。
东西真假难辨,而且网络上的伪大师们,打着唬人的旗号、喊着蒙人的口号、说着不切实际的大话、讲着错误的理论知识,让藏友们听到的声音是特别嘈杂的,尤其是对新藏家来说太容易吃亏了。
在这些情况、这些现象的交错下,真正的和田玉收藏格局有如下几个转变:
NO.1
籽料论向玉质论转变
经历这三年市场环境的洗礼,大家在收藏和田玉的时候不再是非籽料不可,不管这个东西是不是籽料的,首先玉质一定要好。
即便它是籽料,但玉质不好仍旧没有收藏价值;哪怕是山料,但玉质够好同样价值也很大。玉质才是判断和田玉价值的基础,它的产地、产状只是其中的额外加分项。
NO.2
投资论向收藏论转变
在2011年、2012年的时候,和田玉市场异常繁荣,价格也是水涨船高,那时候的“作品”随便雕一雕就拿出来销售,所有商家说的也都是“和田玉是投资品,你买了等着升值就行,不信你看下个月指定不是这个价。”
实际上,了解过近十年和田玉市场情况的人会知道,和田玉属于商品范畴,它的价格一定是有波动的,不会只涨不跌。
从2010年至2012年和田玉的价格持续上涨直到达到高峰;2013年价格开始下滑直至2016年夏天跌至冰底;2016年后半年价格反弹开始上涨,直到2019年基本达到上一个峰值的70%~80%;2020年、2021年和田玉价格呈平稳势增长,50g以内的小原料价格会高于以往的峰值,但大的原材料价格还是比以往的峰值低。
通过这一波动趋势,其实大家会更明白和田玉不是投资品,它的价格会有起伏、波动,但和田玉是很好的收藏品,它比瓷器、字画等容易保存,并且和田玉的覆盖面、受众面相对其它收藏品来说要大一些,变现难度也比它们低。
NO.3
原石论向作品论转变
和田玉市场经历这三年的发展后,大型作品减少,所谓的小精品越来越常见,以往唯原石论的这波人意识到和田玉收藏的核心是作品。
在短时间内,可以把原石当做一个具有投资收藏属性的物品来看,但如果把时间线拉长,在收藏的范畴内原石是跑不过作品的,终极收藏仍旧是以作品说话。
NO.4
工艺性向艺术性转变
以往收藏作品,基本上就看它毛病去的干不干净、题材够不够好、工艺做的细不细致,对作品的工艺性要求很高;但现在除了对作品工艺性的要求很高,更看重它的艺术性,有没有创作上的美和价值。
NO.5
盲目创新向学古不泥古转变
三年前的一段时间,和田玉圈子里怪相创新,各种谐音梗“作品”层出不穷。但现在有一个非常好的回归现象,特别是在收藏领域,作品更讲究传承、讲究出处,对作品的文化属性、传承性要求很高,不再是胡乱创新。
NO.6
随流向理性转变
以往大家在收藏和田玉作品的时候,其实有很多人是盲目收藏,哪件作品大家说好就收藏哪一件,没有自己的判断。
这三年,其实是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沉淀自己的机会,把自己的鉴赏水平、思想境界提升一下,让自己的收藏逻辑沉淀一下,更加理性的看待和田玉收藏这个事。
往往时间能证明一切,遇到任何人、听到任何声音,先让自己冷静思考一下而后做出反应,相信大家都会得到一个比较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