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人民币汇率的连续走低,引发了市场的高度关注。继下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之后,今日央行再度出手了!
今日盘前,央行发布通知,决定自2022年9月28日起,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0上调至20%。一度跌破7.16关口的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应声反弹,收复7.15关口。(来源:Wind)
如何理解央行的动作?人民币汇率为何“破7.1”?后续走势怎么看?挖掘基带你好好捋一捋。
1
// 央行“稳汇率”有哪些工具?
面对汇率的波动,目前央行和外管局的后招较为充足。央行“稳汇率”的工具包括但不限于:调整外汇存款准备金率、调整远期售汇风险准备金、启动逆周期因子和收紧离岸人民币流动性等等。
重点介绍一下目前已经登场的这两大工具:
1)调整外汇存款准备金率
所谓“外汇存款准备金率”,就是指金融机构交存央行的外汇存款准备金与其吸收外汇存款的比率。今年外汇存款准备金率一共下调过两次,5月15日从9%下调至8%,9月15日从8%下调至6%。
外汇存款准备金率一旦下调,就等于说央行冻结的外汇变少了,国内市场外汇的流动性就变多了。
举一个简化的例子:
张三从海外赚了一笔100美元的外汇,拿回国内交给银行A形成外汇存款(并没有结汇)。现在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由8%下调至6%,那么银行A以前需要冻结8美元的准备金给央行,现在则只需要冻结6美元,银行A可以多出2美元释放美元流动性,短期提升了美元周转效率。(案例来源:华创证券)
银行的外汇供给变多,外汇就变得不那么“稀缺”了,对外汇的需求下降,人民币贬值的压力也会缓解。
2)调整远期售汇风险准备金
这一项也就是央行今日祭出的大招。其中“售汇”一词是针对银行而言的,对客户来说就是“购汇”。
“远期售汇业务”就是指,当某个企业在未来某一时间需要一笔外汇,除了现在就买入外汇外,也可以和银行签订一个远期协议来锁定汇率。
举个例子,某企业A在3个月后需要1亿美元来进口一批货物,为了防止汇率波动对企业造成损失,可以与银行签订一个远期购汇合约,约定3个月后以1:6.9的汇率购买1亿美元。
假如3个月后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到1:7.1,A企业还是可以用6.9亿元人民币兑换1亿美元,确实比在市场上直接购汇来得省钱。
而将“远期售汇业务风险准备金上调至20%”就是说,金融机构需要按其远期售汇(含期权和掉期)签约额的20%交存外汇风险准备金。
简单来说,假如签约额是1亿美元,银行等金融机构就需要向央行缴纳2000万美元,而且这笔钱要锁定1年,还没有利息,因此银行大概率会把这笔资金成本转移给客户,提高远期购汇报价。
事实上,当企业与银行签订相关远期合同的同时,为了对冲自身的汇率风险,银行会在即期市场购入外汇,卖出人民币。
而在即期汇率市场人民币贬值预期较强的阶段,某些投机者可能会办理大量的远期购汇合约,并通过显著增加即期购汇量,加速人民币的贬值程度。
而此时央行调升远期售汇风险准备金率的作用在于:
一方面,银行代客远期售汇业务的成本明显提高,做空成本增加了,就可以抑制投机者通过远期售汇做空人民币的动力;
另一方面,也是在向市场传达央行不希望人民币进一步贬值的政策意图,引导市场预期。
调整远期售汇风险准备金率算是一个作用较为明显的“招数”,央行曾于2018年8月3日调升20%以控制人民币快速贬值趋势,上调后人民币汇率在一个月间升值约510个基点。(来源:开源证券)
2
// 人民币汇率为何“破7.1”?
近期人民币汇率快速“破7.1”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其一,是美元指数快速走强引发的“被动贬值”。
美元指数是综合反映美元在国际外汇市场的汇率情况的指标,用来衡量美元对一揽子货币的汇率变化程度。这个指数上行,就代表美元在升值。
美联储9月加息结果公布之后,美元指数一度冲破114,位于近20年以来的高点。
事实上,相较于其他货币,人民币已经展现出了韧性。
其二,是对于国内经济复苏节奏的担忧。
如果我国经济修复可以持续超预期,则意味着全球经济周期下行的斜率能够有所缓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美元作为避险资产的上行速率。虽然下半年经济继续复苏的趋势已经确立,但由于地产预期走弱、局部疫情扩散以及高温影响,使得市场出现了一些对于我国经济复苏节奏的担忧。
其三,是由于中美利差的深度倒挂。
通俗地理解,中美利差就是中国与美国的市场利率之差,中美利差深度倒挂的核心成因还是中美货币政策的错位。
中美各期限利差情况
当前美联储要继续激进加息,而我国的情况是8月15日央行刚下调MLF利率10bp。最后的结果就是,美债收益率在加息和通胀的影响下加速上涨,与我国国债的收益率利差出现深度倒挂。
从理论上说,如果利差倒挂,那么资金在我国获得的利息会变少,可能会更愿意回流美国,从而导致美元走强、人民币贬值。
3
// 如何看待人民币汇率的走势?
事实上,对于人民币汇率“破7.1”无需过度担忧,2015年8月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就进入了双向波动新常态,在6.2-7.2区间宽幅震荡。
市场之所以高度关注“破7”,更多是因为心理上的整数关口,而非客观存在的风险阈值,“7”有点类似于心理上的支撑位,一旦跌破,就容易引发进一步的抛售使得汇率加速贬值。
然而,在前两轮破7之后,人民币汇率不久又重新走强。而且,短期汇率本就会因为预期的反复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出现阶段性的波动,这也是汇率市场的常态。
从短期来看,人民币确实存在一定的继续贬值压力,从美国通胀和中国经济基本面看,美国通胀未现明显转向下行,我国稳增长政策虽有发力,但地产形势和局部地区疫情也对未来的稳增长效果造成一定扰动,中美利差倒挂、国际资本外流状况可能延续一段时间,预计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底部在7.2附近。(来源:华安证券)
但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英大证券认为,央行或将重启逆周期因子等政策工具以有效调控人民币汇率。(来源:英大证券)
目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是由“收盘价+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逆周期因子”组成的。
其中,前两部分主要反映市场供求和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而“逆周期因子”起到稳定汇率波动的调节作用,往往在人民币汇率出现较大贬值压力时使用,以适度对冲市场情绪的顺周期波动,缓解外汇市场可能存在的“羊群效应”。(来源:中信证券)
央行先后于2017年5月至2018年1月、2018年8月至2020年10月使用逆周期因子,而且作用较为显著。
第一次逆周期因子期间使得汇率分别从最高值6.8610降至6.4617,显著扭转了人民币单边快速贬值的趋势,第二次逆周期因子期间同样较为有效地改善了人民币单边走弱的预期,将人民币汇率维持在较为合理的区间。(来源:开源证券)
中信证券则表示,9月以来的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已经明显偏离“收盘价+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的水平,央行可能已经重启了“逆周期因子”。(来源:中信证券)
综上,考虑到央行的操作空间,预计人民币继续贬值的幅度有限,预计调整最快的阶段已经过去。
一是,当前市场主体更加理性、成熟,“低(升值)买高(贬值)卖”的汇率杠杆调节作用正常发挥,同时汇率避险意识明显增强,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汇率波动带来的冲击。二是,监管拥有充足的政策工具,可以应对人民币汇率超调风险,保障外汇市场平稳运行。(来源:中银证券)
从历史经验来看,人民币汇率首次破“7”持续了 94 天,而第二次持续了108 天。简单参照这两次经验,则人民币汇率本次破“7”持续时长大概率是 100 天左右,也就是到今年底左右。
英大证券认为,从中美宏观经济基本面、货币政策和美元指数走势等角度来看,人民币汇率彻底反转的时点大概率在明年3 月左右,或者在2023年春季。(来源:英大证券)
正如9月5日刘国强副行长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所说:
“短期双向波动是一种常态,有双向波动,不会出现‘单边市’,但是汇率的点位是测不准的,大家不要去赌某个点,合理均衡、基本稳定是我们喜闻乐见的,我们也有实力支撑,我觉得不会出事,也不允许出事”。
风险提示
本资料观点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资料中的所有信息或所表达意见不构成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我公司不就资料中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以上内容不构成个股推荐。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管理人不保证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投资人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人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是定期定额投资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市场有风险,入市须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