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瑞盟增压器精密铸造有限公司(常州瑞盟增压器精密铸造有限公司电话)

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寄予厚望,从“努力在推动科学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进程中走在前列”到“努力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

Bitget下载

注册下载Bitget下载,邀请好友,即有机会赢取 3,000 USDT

APP下载   官网注册

齐鲁网·闪电新闻7月25日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为山东高质量发展擘画了美好蓝图。齐鲁儿女始终牢记嘱托,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十年时光,山东高质量发展积厚成势,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今天,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科技日报等央媒“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专栏集中刊发山东篇,整版聚焦山东“非凡十年”。

以下为报道全文:

·人民日报:齐鲁大地“走在前、开新局”

·新华每日电讯:山东:锐意改革景色新 敢创新路天地宽

·光明日报:山东:高质量发展积厚成势

·经济日报: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积厚成势

·科技日报:瞄准三大目标 山东发动新一轮“海洋攻势”

人民日报:齐鲁大地“走在前、开新局”

央媒聚焦山东“非凡十年”:齐鲁大地“走在前 开新局”高质量发展积厚成势

泰山巍峨伫立,黄河奔腾入海。

党的十八大以来,齐鲁大地发展日新月异。习近平总书记3次考察山东,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山东发展把舵领航、指引方向。

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嘱托山东“努力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共同富裕,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一以贯之、一脉相承,赋予我们‘走在前、开新局’的光荣使命。我们必须牢记嘱托走在前,勇担使命开新局,努力把总书记擘画的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山东省委主要负责同志说。

找准定位,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

作为东部沿海的农业大省、人口大省、经济大省,山东应当如何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十年来,山东释放内需潜力,农业大省转向农业强省——

粮食总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千亿斤以上,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20年率先突破万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1年首次突破2万元,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均居全国前列……一组组数据体现山东农业的硬核实力。

2012年,淄博市博山区,房利军和他的山东华旅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一头扎进21平方公里的山沟沟,将秀美风景一步步建成红叶柿岩景区。据统计,2021年景区带动周边返乡村民约500人再就业,营业收入超过6000万元。“一企带九村”的示范效应正在凸显。

东营市广饶县发展红色教育,聊城市东阿县壮大特色产业,高唐县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济宁市培育“乡村振兴合伙人”……放眼齐鲁大地,一个个乡村呈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崭新面貌。

十年来,山东畅通经济循环,开放大门越开越大——

今年4月30日,一列中欧班列(齐鲁号)由济南南站发出,满载空调配件、太阳能设备等货物,驶向匈牙利布达佩斯。至此,“齐鲁号”用三年半的时间,开行总量超过5000列,稳居全国前列,国际运营线路达到52条,直达“一带一路”沿线23个国家54个城市。

2021年,山东实现外贸进出口2.93万亿元,2012至2021年年均增长7.3%,高于全国年均增速。全省实际使用外资首次突破200亿美元,2012至2021年年均增长16.7%,规模跃居全国第四位。截至目前,已有223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山东投资兴业。数据表明,十年间,山东省开放指标实现量的稳步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山东自贸试验区实施110项试点任务,形成142项制度创新成果;上海合作组织示范区全力推进国际物流、现代贸易、双向投资合作、商旅文交流发展“四个中心”建设,一批高能级平台支撑山东塑造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十年奋斗,山东发展基础更加坚实:三次产业齐头并进,供需两端协同发力,新老动能相得益彰,各类企业比翼齐飞,陆海资源统筹开发,交通运输四通八达,城乡区域均衡发展,对外开放提档升级,人文沃土深度耕作……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山东将比较优势化为发展胜势,一定能够赢得主动权,既为一域增光,更为全局添彩,为全国大局作出山东贡献。”山东省发改委副主任王栋说。

矢志创新,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

黄海之滨,今年3月开工的万华化学低碳新材料产业园,建设场面热火朝天。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廖增太说,这里将为公司打造世界级高端石化产业基地增添强劲动力。

烟台市锚定世界一流绿色石化产业基地目标,全力推动绿色石化产业链条化、园区化、智能化。

从挖煤炭、烧水泥的“一黑一灰”,到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两高四新”,枣庄工业正重塑新辉煌。

近些年,菏泽市瞄准生物医药产业,推动“一港四园”快速发展,投资额年均增长64%,产业规模年均增长30%、达到605亿元,实现3年翻一番。

行走齐鲁大地,触摸经济发展脉搏,山东经济发展处处呈现新气象。

这些年,山东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顶住阵痛、迎难而上,新旧动能转换闯过一道道难关,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

工信部公布的6批共455家国家级“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中,山东以109家居全国第一,其中淄博市以17家列全省第一。更令人惊喜的是,淄博老工业基地产业调整改造成效明显,这个走过120年历程的老工业城市,正在华丽转身。

最近5年,山东省加速淘汰落后动能,压减钢铁产能占全国12%,万元GDP能耗下降18.4%。传统动能提档升级,实施500万元以上工业技改项目6.7万个,一批重大工程支撑强劲。新动能不断壮大,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提高10个百分点,数字经济规模增长40%以上。

从“粗、黑、重”到“高、精、尖”,山东省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呈现趋势性、转折性、关键性变化,迈向高质量发展呈现出由“量”到“质”、由“形”到“势”的根本性转变。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山东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包括加强科技研发创新、人才引育创新、营商环境创新等在内的“十大创新”行动计划,持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

浪潮集团突破140多项关键技术,海尔集团在全球建立了“10+N”创新中心,中铁十四局不断刷新大盾构施工穿山越海新纪录……一批优势企业,乘上创新东风,破浪前行;世界首套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成功下线,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工船投入运营……在全国乃至全球创新版图上,山东元素愈发闪耀。

勇当先锋,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

菏泽市东明县长兴集乡兴东社区,白墙红瓦的小楼整齐排列,活动中心、幼儿园、学校、超市等一应俱全。

“家再也不在洪水里飘摇了!”2021年3月,村民冯留海全家搬进一栋带院落的二层小洋房。历经3年奋战,山东60万黄河滩区群众喜圆安居梦,住上了安稳的家。

万里黄河,奔腾依旧;千里滩区,换了新颜。从过去黄河滩里的“穷窝窝”,到如今幸福河畔的“美家园”,滩区百姓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明乡村全面振兴的方向,我们发展产业干劲更足!”东营市垦利区杨庙社区党委书记张麦荣说,农业示范园、粮食烘干基地、果蔬冷链仓储物流园等项目相继落地,一个沿黄农业产业示范带正在形成。

眼下,全国第一家陆海统筹型国家公园——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方案确定的8项任务圆满完成。

争当沿黄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山东在沿黄9省区率先制定实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成立黄河流域首个生态环境观测站,与河南省率先建立黄河流域省际横向生态补偿机制。2021年,山东境内黄河干流国控断面水质全部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

过去一年,山东出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390个年度重大项目完成投资2100亿元,286个项目集中开工,102个跨省合作事项加速落地,划定沿黄9市陆域生态红线,累计修复湿地2.3万亩。

夏日的东平湖,碧波荡漾,芦苇丛生,青头潜鸭、白鹭等众多珍稀鸟类成群结队,动静之间尽显生物多样性之美。然而多年前的东平湖,25万多亩水域,网箱网围占到一半,采砂船日夜采砂,餐船餐余垃圾直排入湖……

近年来,泰安市东平县坚定开展清网净湖、清违拆障等九大攻坚行动,清除违法建筑447处,清理网箱网围12.6万亩,湖水水质常年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水质。

东平湖新生,折射出山东省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决心和信心。发展环保产业培育新动能,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群众幸福感,加强环保治理深入推进清洁生产……7月12日,山东发布各地各部门“抓环保促发展”100个典型案例,各具特色,各有侧重。“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成为山东领导干部的自觉行动。”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侯翠荣说。

大河流日夜,慷慨歌未央。山东干部群众凝心聚力,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铭记于心,把“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付之于行,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落到实处。

“走在前、开新局”,其时已至、其势已成。亿万齐鲁儿女牢记嘱托,勇于担当、踔厉奋发,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努力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征程上赢得更大荣光!

人民日报: 勇担新使命 奋进新姿态

央媒聚焦山东“非凡十年”:齐鲁大地“走在前 开新局”高质量发展积厚成势

党建引领 焕发乡村活力

本报记者 肖家鑫

从济南市长清区孙庄村走出去的企业家孙增民,自愿到临近的西苏村担任党支部书记,赢得村民一致好评。

2020年,济南市开展“头雁队伍提升”行动,在全市范围内遴选村党组织书记。一直想回报乡村的孙增民第一时间报名,当选长清区文昌街道西苏村党支部书记。在这次遴选中,200多名“领头雁”奔赴全市乡村振兴主战场。

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村级事务无序……上任之初,孙增民面临的难题不少。有着丰富企业经营经验的他懂得,班子的凝聚力是带领村民发家致富的关键所在。他以党建作为总抓手,不断提高班子的向心力、战斗力。

通过分享创业的艰辛历程,孙增民鼓励村干部焕发奋斗激情。针对西苏村现状,孙增民因地制宜,让企业管理人才传授适宜的管理方式和技术。就这样,西苏村集体经济当年就增收30多万元,一举解决了村里几十年的陈年旧账。借助打造美丽乡村的契机,西苏村对村内道路进行修整;乘着产业振兴的东风,村里的农产品电商平台也初具规模。

西苏村的蝶变是个缩影。近年来,围绕全方位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济南全面加强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推动重点任务攻坚落实、重点领域改革突破,农村基层党建质量不断提高。2019年以来,全市已累计选聘3775名大学生回村任职,累计调整1900多名村党组织书记,树立起“凭实绩用干部”的用人导向。

如今的济南,农村班子结构不断优化,干部素质持续提高,形成了农村基层党建整体优化提升的常态化、长效化良好格局。

产业提质 澎湃发展动能

本报记者 王 沛

青岛市西海岸新区骄阳似火,京东方物联网移动显示端口器件青岛生产基地里,工人们正进行内部装修。6月21日,该项目提前63天完成主体结构封顶。“建设速度出乎意料!”青岛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公共事务部经理孙华钧说,这得益于西海岸新区各部门的主动服务。

作为青岛市经济发展龙头,西海岸新区聚焦实体经济,按照从链主企业到产业链、再到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开展全面提质行动。

京东方项目顺利推进后,“链式效应”随即释放,上下游配套企业纷纷上门。目前西海岸新区半导体及光电显示产业链规上企业达30家,去年实现产值413亿元。“西海岸新区将突出抓好总投资6465亿元的1146个在建项目,建设智能家电、高端化工新材料、芯屏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打造船舶海工、汽车、高端装备制造3个500亿级产业集群,推动人工智能和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倍增,建设高质量发展引领区。”青岛市委常委、西海岸新区工委书记、黄岛区委书记孙永红介绍。

新兴产业动能澎湃,传统产业如何发展?青岛市出台了《关于推动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突出工业互联网引领赋能作用。

山东矿机华信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产能、产值排名同行业全国第一,但总经理钱峰涛仍心事重重,企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经西海岸新区相关部门牵线搭桥,公司完成智能化改造后,今年1至6月利润同比翻番,还被评定为“专精特新”企业。

近年来,青岛紧紧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目前全市已有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7家,位列全国第八。今年,青岛还将重点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实施“沃土计划”,滚动培育一批“雏鹰”“瞪羚”“独角兽”和“隐形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共有1万余家企业进入市“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

治理创新 解决群众愁盼

本报记者 李 蕊

一场细雨后,滨州市无棣县棣丰街道明湖小区广场上,几位居民围桌而坐。社区网格员孟令春拿出纸笔:“今儿个咱就拉呱拉呱,说说心里话。”

“我在这儿住了近10年,要我说,治理变化真是大!就说前几日,家门口的消火栓漏水,我打开‘管家’APP,拍了张照片,上报了问题。县委政法委在‘全科大网格’平台上收到信息后,迅速对接街道及社区网格员,问题当天就解决了。”邵富民夸赞道。

近年来,滨州市持续探索社会治理新路径,将政法、生态等多部门的网格合并到“全科大网格”一张网,全市统筹管理。同时,研发“百姓管家”平安码小程序,群众免费注册使用,随时随地反映问题,诉求统一汇集到“全科大网格”信息管理系统。

“管家”有所呼,“夜话”实时应。滨州市每周组织召开一次“百姓夜话”活动,网格员与群众坐在一起,反馈处理结果,倾听百姓建议。

消火栓修好后,孟令春邀请邵富民参加“百姓夜话”:“邵老哥,处理结果满意不?您再给我们提提建议呗?”邵富民呷了口茶,“消火栓事关咱百姓的安全。我建议给它们建‘专属档案’,明确负责人,定期查验检修,避免再出现类似问题。”

“这个建议提得好!”孟令春迅速记下。次日一早,他便领着几名物业人员,做了一本消火栓“专属档案”。

像这样的网格故事,时常在滨州上演。目前,滨州市已有77.8万余人注册使用“百姓管家”平安码小程序,今年以来共办结各类事项52.6万余件,开展“百姓夜话”活动2.3万余场次,收集群众问题诉求和意见建议1.3万多条。

“要用好‘全科大网格’这张大网,坚持坐到群众炕头、想到群众心头、干到群众点头,扎实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让他们拥有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滨州市委书记宋永祥表示。

赓续传承 弘扬优秀文化

本报记者 王 沛

“对弈前,先行礼;轻落子,勿有声……”伴随着清脆的朗读声,济宁市曲阜市小雪街道阮家村围棋小课堂正式开课。阮家村联合曲阜市惠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开展“幸福曲阜·童伴家园”系列文娱活动,让孩子们接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近年来,为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先行示范区,济宁市充分发挥文化资源富集优势,以融入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基层社会治理、融入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等“八个融入”为切入点,选取100个示范点率先突破。

“只有把优秀传统文化注入群众血脉、融入日常生活,才能更好地赓续传承。”济宁市有关负责人表示。依托示范点现有的室内外场地、配套设施,济宁突出儒家文化体验项目、传统民俗非遗等内容,在各示范点常态化开展可参观、可体验、可互动的活动。

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汶上县郭仓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大讲堂内,掌声雷动。宣讲员郭瑾正饱含深情地讲述该镇“独臂斗士”吴怀庆的故事——吴怀庆不仅自己创业发展面条产业,还带动群众一起增收致富。“老吴就是俺镇里美化村的,一位残疾人都能依靠好政策致富,我们更要加油干!”郭仓镇郭仓村妇女主任马洪苓说。

推动理论普及活起来、实起来。去年11月,济宁市推出基层宣讲品牌,市委宣传部、市委讲师团成立理论宣讲工作专班,市、县两级分别组建宣讲团,深入群众讲实事、讲身边事,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人心。

目前,全市共组建776支百姓宣讲志愿服务队,宣讲员4466余名,共开展各类宣讲近17万场次,受众近750万人次。

生态修复 促进绿色发展

本报记者 肖家鑫

盛夏的威海市,与刘公岛隔海相望的华夏城景区里,山峦郁郁葱葱,往来游人如织。很难想象,十几年前,这里曾是满目疮痍的采石场。

沿着栈道一路攀登,从高处俯瞰,华夏集团董事长夏春亭指向远处:“那里原本是采石立面,现在是九曲街。我们还在矿坑里建起了仿古建筑、民俗馆。”多年来,华夏集团持续投入,将寸草不生的渣石矿坑恢复了生态,变成了生态良好、风光旖旎的5A级旅游景区,威海华夏城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环翠区嵩山街道张家疃村村民孙万里见证了这里的巨大变化,他在景区负责维修工作,月收入4500元。华夏城景区开业以来,共接待游客超过2000万人次,带动周边新增酒店客房4000余间、餐饮等店铺约2000家,近5年拉动周边13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均增长14.8%。

2021年,华夏生态文明馆开馆运营,全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主线,寓教于乐,利用华夏城生态修复的成功案例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展现山东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成为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网红打卡地”。

让家乡不断绿起来、美起来,威海市持续开展生态修复工程,2021年启动实施17处废弃矿山治理项目,续建12处废弃矿山治理项目,完成治理面积122公顷,还完成4.5万亩退化林修复和低效林改造任务。通过实施双岛湾海岸带整治修复、东部滨海新城海岸带修复、乳山浪暖口至和尚洞海岸带保护修复等5个海洋生态修复项目,有效恢复了海洋生态功能。

人民日报评论:“走在前”是荣光更是担当(新跨越 新期待)

山东是人口大省、经济大省、工业大省,全国唯一一个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今年上半年经济成绩单公布,山东GDP增速3.6%,在全国各省份中居于前列。这个成绩来之不易。

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寄予厚望,从“努力在推动科学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进程中走在前列”到“努力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共同富裕,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一脉相承,一以贯之。

面对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山东广大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坚决打好转方式调结构这场硬仗。

事非经过不知难。2018年以来,山东累计治理“散乱污”企业11万多家,化工园区由199个压减至84个,完成粗钢产量、焦炭产能压减任务,整合转移炼油产能780万吨。山东咬紧牙关,忍住阵痛,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坚决培育新动能,全省经济迎难而上。

不久前,山东省举行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重点项目现场观摩。这些项目规模体量大、创新元素多、融合程度深、综合效益好,观摩人员普遍评价:看出了信心,比出了干劲。翻看成绩单,全省经济结构、质量正呈现出趋势性、关键性变化,一系列关键指标持续向好,正在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走在前,蹚路子、当表率、树标杆,为全国发展提供更多经验、作出更大贡献,这是山东的荣光,更是山东肩负的使命担当。

今年5月举行的山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六个新跃升”的目标任务,系统部署12个方面重点工作,目标更高,任务更重,挑战更大,每一项都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完成的。山东省委提出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一张蓝图绘到底,在发展思路上强调坚决做到“六个一”,在策略方法上强调“六个更加注重”,坚决扛起“走在前、开新局”的光荣使命,抬高标杆、加压奋进,大力开创经济实力强、人民群众富、文明程度高、治理效能优、生态环境美的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

走在前,事争一流、唯旗是夺,且看新时代的山东奋进新姿态!

新华每日电讯头版:山东:锐意改革景色新 敢创新路天地宽

央媒聚焦山东“非凡十年”:齐鲁大地“走在前 开新局”高质量发展积厚成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山东考察调研,并为齐鲁大地发展指引方向。2013年11月,他在山东考察期间,就对山东提出了要求:“锐意改革,敢创新路,坚决打好转方式调结构攻坚战,切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社会管理这篇大文章,努力在推动科学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进程中走在前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和使命任务,山东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动能转换加速推进,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积蓄强大势能。

深化改革融入新发展格局

今年上半年,山东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经济成绩单。

这既是山东经济强大韧性的体现,也与山东不断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充分激发市场主体积极性等密切相关。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而深远。”

山东应声而动,统筹推进制度创新、流程再造、健全市场体系等重点领域改革:国企改革持续推进,一企一策“倒计时”抓落实;“减权放权授权”“一窗受理 一次办好”等“放管服”改革举措陆续推出;构建并深化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持续优化小微、“三农”金融供给。

改革力度前所未有。记者从山东省委改革办了解到,十年间,山东聚焦制约发展的痛点堵点难点,发起了“九大改革攻坚行动”,着力推进国资国企、人才制度、财税金融等领域改革,已形成制度成果130项。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企业最有发言权。“去年开始实施的服务企业专员机制,让我们能和领导干部‘掏心窝子’了。”山东玉马遮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承志说,政府专人靠前服务,帮助企业切实解决了一批实际困难,让他干劲更足。

截至2021年底,山东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可网办率超过90%,2767个事项实现全程无人工干预“秒批秒办”;超过300类电子证照实现亮证即用;“爱山东”App接入服务事项超过2万项。

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调研时,要求山东“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在打通“梗阻”畅通内循环的同时,山东着力扩大开放,广迎八方宾朋。

发挥毗邻日韩的区位优势,山东用好自贸试验区、上合示范区等开放载体,着力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上合示范区管委会产业发展一部副部长臧元奇说,2018年以来,上合示范区青岛多式联运中心已常态化开行包括日韩陆海快线在内的26条国际国内班列线路,通达上合组织及“一带一路”沿线22个国家、51个城市。

十年间,“齐鲁号”欧亚班列从无到有,2021年开行量超过1800列;跨境电商综试区总数达到9个,今年上半年跨境电商进出口额1300亿元。

锐意进取全方位推进新旧动能转换

今年初,潍柴集团将全球柴油发动机本体热效率纪录提高到51.09%。潍柴集团董事长谭旭光说,公司近三年累计投入发动机研发费用超100亿元。

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我们的目标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新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是我们能否过坎的关键。”2021年10月,他在山东考察调研时又提出“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的新要求。

创新强动力,发展提质量。山东把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全方位推进动力变革、效率变革、质量变革,不断形成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格局。

重大科技成果不断“上新”。世界首套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成功下线;国内首套水下采油系统海试成功;超纯海藻酸钠正式上市打破国外垄断……山东省科技厅负责人说,在智慧交通、精细化工、燃料电池、深地资源勘查开采等20个领域,山东的科技创新均走在国内前列。

截至2021年底,山东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2万家,是2012年的7.9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6.76%,较2012年增长17.65个百分点;今年省级科技创新发展资金预算145亿元,是2012年的近10倍。

发展动能除旧布新。2018年初,国务院同意设立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山东围绕主导产业、优势产业、潜力产业,确定了涵盖三次产业的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3.8万个,投资规模居全国首位;加快建设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

发展格局持续刷新。“推动海洋强省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6月在山东考察时作出的部署。山东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陆海统筹、向海图强。建成海洋船舶、海洋重工、海洋石油装备三大海工装备制造基地;自主设计研发的“蓝鲸1号”“蓝鲸2号”钻井平台赴南海试采可燃冰……2021年,山东海洋生产总值14942.1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6.5%。

创新思路推进黄河生态保护

7月初,山东省财政厅宣布向河南支付1.26亿元生态补偿金,引发广泛关注。

这笔生态补偿金的由来,是鲁豫两省去年在全国率先建立省际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以来,黄河由豫入鲁的水质始终保持在二类以上。

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了解到黄河口水质明显改善等变化时,他叮嘱说,“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保护是前提,要有始有终、锲而不舍抓好黄河生态保护工作。”在这次考察调研期间,他还勉励山东“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

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促进更加协调的发展。

作为我国北方经济体量最大的省份,山东在黄河流域经济最发达、常住人口最多。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积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奋力“走在前”:

——推进“四减四增”三年行动,山东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降低,行动对环境空气质量改善(PM2.5)直接贡献率达37.5%;2020年底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初步评价达到94.1%,比2015年提高近10个百分点。

——落实“四水四定”,着力提升用水效率。作为黄河流域农业大省,山东在农田灌溉面积、农业总产量和总产值稳定增加的情况下,已连续18年实现增产增效不增水。

——开展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山东拿出真金白银,重点支持开展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推动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今年以来,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修复1000公顷湿地,鸟类由1992年建区之初的187种增至371种。

——构建跨区域协作机制。推动黄河流域技术、人才、平台等创新要素共享共用,搭建黄河流域合作互联网共享服务平台,促进黄河流域政务服务“跨域通办”。

近年来,随着山东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程陆续“交钥匙”,60万名滩区群众喜迁新居,生产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泰山巍巍,大河奔涌。

齐鲁儿女笃行不怠、只争朝夕。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山东正踔厉奋发,不断筑牢高质量发展基石,奋力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

光明日报:山东:高质量发展积厚成势

央媒聚焦山东“非凡十年”:齐鲁大地“走在前 开新局”高质量发展积厚成势

【跨越】

情深似海,厚望如山。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为山东高质量发展擘画了美好蓝图。齐鲁儿女始终牢记嘱托,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十年时光,山东高质量发展积厚成势,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1.动能转换 产业蝶变

时值盛夏,记者走进位于滕州市的山东威达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宽敞的龙门装配车间里,几十台数控机床正繁忙运行。不远处的高端智能重型数控机床装配项目现场机械轰鸣,一幢恒温恒湿的高标准厂房基本完成。

“这是公司着眼高端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实施的新旧动能转换项目。”威达重工副总经理雷祥元告诉记者,该项目采用5G+工业互联网技术,将自动化设备与智能工厂数据大脑紧密结合,实现产业链协同赋能,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增强产品稳定性。

威达重工是“中国中小机床之都”滕州市高端装备的龙头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名列全国机床行业30强、全国机床出口10强,连续三年荣获国家机床行业最高奖“春燕奖”,他们生产的拳头产品立式龙门加工中心一年销量约300台,价格从100万元到1000万元不等,在全国市场占领了“一席之地”。

滕州的实践为山东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写下生动注脚。近年来,山东坚持“腾笼换鸟”,着力加快动能转换,一方面改造提升旧动能,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让“老树发新枝”;一方面积极培育新动能,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让“小苗成大树”。

在新旧动能转换中,山东大力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海洋等“十强产业”,严格实行产能、能耗、煤耗、碳排放、污染物排放“五个减量替代”,推动有60多年历史的济钢集团停产搬迁,2021年全省“四新”经济占比达到31.7%,“四新”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提升至51.2%。

如今的山东如同破茧一样,传统产业重生,新兴产业蝶变,处处涌动着澎湃的发展动能。

2.创新引领 活力涌流

地处黄河尾闾的东营市,作为胜利油田驻地,因油而生、因油而兴。十年前,这里的东八路以东,还是一片芦苇苍苍、荒滩茫茫的盐碱之地。如今,一座座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占地18000亩的新材料产业园气势恢宏,科技感扑面而来。

从人迹罕至的不毛之地到欣欣向荣的产业园区,这一变化归功于坐落在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作为国内唯一一家稀土催化领域的研发机构,研究院致力解决稀土催化应用领域“卡脖子”难题,打破国外垄断。

自2019年8月研究院落户东营以来,一条“点土成金”的神奇之路正式开启:协助潍柴动力实现天然气发动机后处理催化剂贵金属减量70%,年节约采购成本30亿元;围绕稀土汽车催化全产业,国瓷、东珩、贵研等总投资55亿元的9个项目相继落地,将形成汽车催化产业链闭环,可实现年产值600亿元……昔日的“老油城”正焕发出新活力。

在山东,像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一样,中科院海洋大科学中心、热物理试验大科学装置等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落地建设。截至2021年年底,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2万家、比2012年增长了7倍。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山东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着力深化科技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断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被国务院列入2021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成效明显的地方。

3.人才引育 万马奔腾

在菏泽市成武县化工园区,有一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山东汇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其生产的DCTF(2,3-二氯-5-三氟甲基吡啶)产品被评为第四批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产量占全球70%以上。

DCTF等吡啶类含氟化合物是重要的农药医药中间体,从研发到大规模生产用时长达十年,产品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目前公司已成为DCTF领域产能最大的龙头企业,在行业中地位举足轻重。

“发展的关键在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汇盟科技有关负责人说,在企业580名员工中,研发技术人员就有124名,并建有博士科研工作站。同时,企业还长期与天津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合作,增强了科技研发实力和成果转化能力。

有“伯乐故里”之名的成武县,通过人才招引培育、与高等院校合作、打造创新工作室等方式,发挥高技能领军人才在带徒传技、技能攻关、技艺传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锻造出一大批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成为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主力军,全县专精特新企业、瞪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为让更多“千里马”在创新创业赛道上竞相奔腾,山东颁布实施人才发展促进条例,出台人才改革22条、人才支撑新旧动能转换20条、人才兴鲁行动32条等系列政策,建立重点人才工程清单,健全人才支持制度体系;组建人才发展集团、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对省属高校院所公开招聘高层次人才实行“自主组织、事后备案”;创新采取“一事一议”方式引进顶尖人才,在泰山系列人才工程中推行配额制、举荐制和创业人才“以赛代评”等多元遴选办法。

截至目前,全省人才资源总量突破1500万人,住鲁两院院士和海外学术机构院士达115名,国家级省级领军人才突破4500名,高技能人才达到350多万人。近三年集聚高校毕业生青年人才218万余人,人才集聚态势不断扩大。

央媒聚焦山东“非凡十年”:齐鲁大地“走在前 开新局”高质量发展积厚成势

富硒葡萄成熟季。资料图片

央媒聚焦山东“非凡十年”:齐鲁大地“走在前 开新局”高质量发展积厚成势

空中俯瞰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北宋镇高家村。这个曾经典型的黄河滩区村,如今实现了安居乐业梦。资料图片

【2012】

●地区生产总值42957.3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496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06元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2.03%

●发明专利授权量7454项

●粮食总产量4815.8万吨

【2021】

●地区生产总值83095.9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066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94元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3.94%

●发明专利授权量36345项

●粮食总产量5500.7万吨

数据来源:山东省统计局

光明日报评论:城乡胜景聚山东

作为一名从事民间文艺研究的学者,我一直行走于乡村田野,调查民间艺术的发展状态,了解老百姓的所思所想。大到发展方向,小到具体门类,民间艺术都离不开生活的土壤,喜怒哀乐、衣食住行就是我们文化艺术的基础。近十年来,我尤其深刻地感受到城乡文化面貌的变化、老百姓文化认识和心态的变化。比如,以往主要由专家学者呼吁抢救和研究保护的民间文化样式、民间工艺技法等,现在得到了人们的自觉传承和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人们的文化自信更加坚定,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特色乡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并积极地参与传承和发展。这一可喜变化的背后,离不开我们对于完善和提升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高度重视。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从生产生活出发、符合老百姓需求,能滋养人心、促进交流、形成凝聚力和发展潜力。

十年来,山东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上体现了三大变化:从硬件建设到软件升级,从“送文化下乡”到“留住乡愁记忆”,从高速度发展到高质量发展。

以往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比较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镇综合文化站的硬件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起来了,需要运营管理和服务的切实跟进。不少地方就此成立了调研组,调查硬件基础上的活动开展情况,了解基层老百姓的满意度,不仅要有设施、有设备,还要有内容、有活动,不仅要有建设、有投资,还要有服务,有成效。所以,山东省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发展上致力于实现从硬件建设到软件升级的转化和提升,重视“在供给侧上细细打磨”。这是一个可喜的发展和转化,体现了政府抓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化、升华和提升。

过去有一段时期,我们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往往以“送文化下乡”为主题,不同程度地以城市文化来影响乡村,相对忽视了乡土文化自身的特点和作用。近十年来,这一现象全面改善,“留住乡愁记忆”的观念深入人心。山东省不仅实施“乡村记忆工程”,建乡村博物馆,尊重乡村文化记忆,而且关注乡村百姓的文化需求,根据村民的文化需求来定文化服务的“菜单”。比如,“冬春文化惠民季”“一村一年一场戏”“百姓大舞台”等成为品牌活动,乡村百姓喜闻乐见的小品小戏,用乡音唱乡情、诉乡愁,也发挥了崇德向善、明知明理、见贤思齐的价值导向作用。从乡村实际出发的公共文化服务深入人心,更具有文化的影响力,也使一度受到冲击、处于困境的民间文化艺术样式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整体上看,十年来,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努力实现从“高速度”到“高质量”的发展和提升,从夯实硬件基础到关注活动内容,从全面推进到精准服务,从以现代化建设为主导到同时关注乡土、传承传统、留住乡愁,公共文化服务更全面、更精准、更有温度了。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不少乡村里土生土长、代代传承的文化艺术又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以文化之力造福城乡。比如,山东鲁西南的巨野农民画和青岛西海岸新区的剪纸、年画,不仅在乡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得到进一步普及传承,其中富有乡土特色和创造力的作品还登上了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的展示空间,向世界讲述中国乡土文化艺术。

十年来,山东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发展是一个缩影,体现了国家文化建设的新风貌,彰显了文化发展的规律和意义。公共文化服务有根基、有生活、有人心的润泽与凝聚,还将发挥积极而长远的作用。

(作者:潘鲁生,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经济日报: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积厚成势

央媒聚焦山东“非凡十年”:齐鲁大地“走在前 开新局”高质量发展积厚成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以壮士断腕的魄力坚定退出落后产能;以滚石上山的劲头勠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以凤凰涅槃的决心奋力蹚出高质量发展之路。

眼下,山东发展呈现出由“量”到“质”、由“形”到“势”的明显转变,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脉动更加强劲。今年上半年,山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8%,6月份增速达到6.1%。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长15.5%,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10.7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61.0%、33.1%和18.2%。数字赋能、创新驱动、智能制造已经成为提升山东工业转型动能和竞争实力的核心要素。

夯实塑强传统优势

长期以来,传统产业占比高、经济结构偏“重”、能源资源消耗大是山东转型发展的心头之痛。在纵深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中,山东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全面提升传统产业,使其焕发新活力。

自2017年7月后,济钢集团董事长薄涛就再没经手过一笔钢铁业务。当年因环保压力大等原因,济钢关停钢铁产能。近年来,济钢完成了从“靠钢吃饭”到“无钢发展”的转变,去年营业收入超越主业停产前水平。

在滨州市邹平魏桥轻量化铝业基地,一块呈蜂窝状漂浮在水面上的铝材引起记者注意。据介绍,这是高性能泡沫铝,密度不及水的一半,压缩强度却是碳钢的5倍,广泛应用于电子通信、交通运输等领域。“通过轻量化转型,邹平铝产业彻底摆脱原来‘利薄如纸’的卖原料模式,实现从规模经营向‘价值效益’的整体攀升。今年上半年,高端铝产业集群营收达到1520亿元,同比增长7%,中高端铝制品占比达到71%。”邹平市委书记吕明涛说。

一块粗钢可加工到多薄?日照市岚山区金属表面处理生态产业园给出的答案是:比A4纸还要薄。这种打破“卡脖子”技术的极薄硅钢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2亿元。岚山区“吃钢嚼铁”的产业链不断向高端、绿色方向延伸。今年前5个月,岚山区48家钢铁及配套企业实现产值910亿元,同比增长1.7%。

信号灯闪烁,8条自动化生产线高速运转,45秒就有5个产品下线……数字动能已成为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山东国瓷功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力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设立专项资金2000万元,连续安排3年,“护航”数字产业发展。

以“智”取胜,让德州市庆云县小森精工机械有限公司成为细分领域行业冠军。只需一部手机,就能实现采购、下单、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全环节精准匹配,企业生产效能提高30%,成本降低15%,国内市场占有率达70%。

在山东能源集团鲍店煤矿井下400多米深处的工作面,采煤设备自动运转,滚滚“乌金”如流水般“奔”向地面,整个过程清洁无尘、人机分离。从2018年起,山东能源集团加速主导产业向绿色低碳、高端高效转型,先后投入上亿元,组建研发团队攻关矿用5G技术,山东省也拿出上千万元财政资金扶持。2020年10月,山东能源集团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套矿用高可靠5G专网系统一经亮相就引起业界广泛关注。

山东把智能化技改作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牛鼻子”,2018年以来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3.8万个,2020年至2021年技改投资平均增长5.7%,技改投资规模居全国首位。

加速凝聚新生优势

俗话说靠山吃山,作为泰安市主城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泰山区如今换了一种“吃法”。泰山区用好辖区内泰山这块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金字招牌”,加快医养大健康特别是现代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发展。

在位于泰山区的山东海天智能工程有限公司实验室内,工程师们通过脑机接口实现人脑和智能设备互通。“这个系统采集脑卒中患者的脑电信号,解码运动意念,帮助患者完成康复动作。”山东海天智能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强说,海天智能已拥有康复机器人、可穿戴生命体征监测系统等多项产品。

如今,威高集团泰山医疗科技产业园等一大批医疗及医药器械健康产业项目快速推进,诺莱医学中心、美康达智能康养设备研发等项目已投入运营。“医养健康是我们在新旧动能转换中重点培植的‘十大产业’之一。‘十四五’末期,泰山脚下医疗及医药器械健康产业将崛起。”泰山区委书记张培峰说。

为培育壮大新动能,山东编制实施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医养健康等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突破行动计划等指导性文件,新业态新模式快速成长,构建起了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走进济宁邹城市的珞石(山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排排白色机械臂抓起物品放到指定位置。“这是我们今年推出的新一代柔性协作机器人xMate CR系列,它不仅‘柔’,还拥有工业级精度等‘刚’性特质。”珞石(山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双说,与传统协作机器人相比,它的灵敏度提升了5倍。近年来,邹城市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相继出台“关于加快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组建数字经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发展专班,建立重点项目储备库,着力打造工业机器人全产业集群。

如今,山东“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由2017年的21.7%提高到2021年的32%左右,“四新”经济投资占比达到51.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46.8%。

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

良好的产业生态是集聚产业、催生创新的土壤,而产业生态好不好主要看产业链的完整性、产业集群的协同性。今年,山东实施产业生态创新行动计划,聚焦“全链条”薄弱环节和“卡脖子”关键技术精准发力。

“历经10年,我们突破了彩涂板涂层方面诸多难题。这款氟碳铝镁锰彩涂板,能确保70年不掉色,已应用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冬奥会国家速滑馆等重大工程上。”山东冠洲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宋章峰说,今年企业多了一个新头衔:精品钢板产业链“链主”。

精品钢板产业是聊城市冠县特色支柱产业,已形成130余家钢材绿色智造及其上下游企业抱团发展格局,形成了年综合生产加工能力达1600万吨的产业集群。冠县盯紧产业链短板弱项,建立“八链七专班”机制,实施“链主”企业领航行动,围绕产业链发展方向、区域布局、产业配套等问题,开展“诊链”活动,为产业经济、技术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和智力支持。

现在,山东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九大产业领域的43条产业链共确定“链主”企业112家、核心配套企业709家,已初步探索出有山东特色的“链长制”推进形式。

山东还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建立“科技+产业”创新生态会商机制。前不久,济宁市重大产业创新项目中的工程机械智慧施工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由华中科技大学揭榜。而张榜出题的正是济宁高新区领军企业——山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为帮助企业解决创新难题,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济宁高新区创新实施“企业出题”机制,开展产业创新揭榜挂帅+技术研发联合攻关,以“企业出题、高校揭榜、政策扶持、协同攻关”的形式推进技术研发,同时鼓励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形成产业链上的抱团创新。同时,济宁高新区还斥资1亿元建立山重集团研究院,在服务山推股份前提下为创新共同体成员企业创造开放式研发环境。

“山东以工业互联、智能制造、新能源推广为代表的新动能增速优势正在积累,新动能与新经济‘量势’齐升的态势已显现,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长期后劲会更加强劲。”山东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周德禄表示。

擦亮营商环境品牌

前不久,烟台业林纺织印染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卫金龙签下一笔海外订单。然而,海外客户要求其出具相关环保材料,这让他犯了愁。“我们厂建立时间较早,一些工程竣工验收资料已遗失。现在连基本的申请材料都凑不齐。如果办不下排污许可等证件,就可能丢掉这笔大单。”卫金龙说。

烟台市行政审批服务局企业专员上门走访时了解到这个情况,立即牵头市区联动、容缺受理,并协调综合行政执法等部门,采取第三方全覆盖内窥方式,核查了厂区污水管网运行情况,快速核发了城镇污水排入排水管网许可证,让卫金龙挠头的环保手续难题迎刃而解。

解决了材料问题,卫金龙心头还有一个“缺血”难题。他本计划对原有设备升级改造,由于老旧厂房、设备资产评估价值过低,银行审批额度远低于预期。这时,烟台市企业法律服务专员提示业林纺织,因其申请专利较多,建议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专员很快协调专业评估机构,顺利为企业解决了难题。

作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三核之一,近年来烟台以“企业办事不跑腿、群众办事不求人”为目标,创新推出“烟必行”营商环境品牌,推动营商环境全面优化提升。针对3000多家规上工业企业和重点企业,烟台匹配1800多名企业服务专员,当好“有需必应”的店小二;开通“政企通”企业服务专线,2021年以来累计解决企业诉求1.4万多件。

“烟必行”有两层意思,一层是指政策出台,言出必行。烟台市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赵晓峰说,“烟台通过数据处理和分析生成企业精准画像,按需推送惠企政策。去年以来,烟台市县两级推出首批‘免申即享’政策142条,兑现政策资金8亿多元。今年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减负力度更大,预计全年新增减税降费政策能为市场主体实现减负105亿元”。

“同时‘烟必行’又取‘烟台必行’之意,寓指烟台一定能够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实现更高质量发展。”赵晓峰说,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大力压减项目审批时间,是烟台市提升政府服务效能、优化营商环境的重点工作。

自2018年以来,烟台投建了超400个体量大、层次高、效益好的重点产业项目,总投资过万亿元,用项目建设的“高效率”跑出新旧动能转换的“加速度”。

科技日报:瞄准三大目标 山东发动新一轮“海洋攻势”

央媒聚焦山东“非凡十年”:齐鲁大地“走在前 开新局”高质量发展积厚成势

【跨越新引擎】

◎本报记者 王延斌

贝壳在海岸线上随处可见,然而在山东海瓷集团的车间里,不起眼的贝壳却被赋予了第二次生命——它被锻造成“薄如纸、白如玉、声如磬”的海洋贝瓷,价值翻了几番。

贝壳之变,高科技居功至伟。山东海瓷集团凭借贝茨生产过程中“钙质瓷的釉中彩手绘生产工艺方法”拿下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科技加持下的小贝壳成长为大产业,这只是山东释放海洋潜力的“冰山一角”。山东拥有3500多公里海岸线,约占全国海岸线的1/6,其拥有的近16万平方公里的蔚蓝国土与陆域面积相当,海洋资源丰度指数居全国第一。

面对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富有进取心的山东人从来没有放弃过培育壮大海洋产业的努力。数据显示:2021年山东海洋生产总值1.49万亿元,约占全国的1/6,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8%;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力和海洋交通运输业的产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一……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实现高质量发展,山东最大的潜力在海洋,最大的空间在海洋,最大的动能也在海洋。

向海图强,山东托起全国海洋科技的“半壁江山”

夏日的海南东南陵水海域一碧万顷,由我国自主研发建造的全球首座10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能源站从来不缺乏全球关注。

而为这一“大国重器”提供船体模块建造以及大合龙服务的正是位于山东烟台的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集来福士)。

敢于挑战“全球首座”,这是创新者中集来福士融在血液中的基因。要知道,全球最大、钻井深度最深的半潜式海上钻井平台“蓝鲸1号”、能够在海底3千米处寻宝的“蓝鲸2号”均出自这家中国海洋工程的领军企业。

山东省下辖16个地级市中,有7个地市沿海。类似中集来福士的行业龙头企业,在这些城市云集。

“作为山东省海洋产业体系的新兴战略产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产业规模正在走向1000亿元层级;同时,山东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超过200亿元,比重约占全国一半。”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省海洋局局长张建东列举的上述数字,揭示出该省海洋产业的“硬核实力”。

支撑海洋产业做大的是一批核心装备。“以‘蛟龙’号、‘向阳红01’、‘科学’号以及‘海龙’号、‘潜龙’号为代表的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远海装备投入使用,有效拓展了认识海洋、开发海洋的广度和深度。”张建东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科技创新,是海洋产业发展的强大引擎。记者从山东省科技厅了解到,“十三五”以来,山东承担了全国近一半的重大海洋科技工程,实施了“透明海洋”“问海计划”等重大工程,研发了智能浮标、深海浮标、水下无人航行器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装备,并得到了应用。

浩瀚海洋,也成了山东人新技术、新模式大展拳脚的地方。

走向远海,从一条“鱼”到一根“链”

乘坐快艇,一路劈波斩浪,记者到达了山东烟台长岛南隍城岛海域。这里集结了首批亚洲最大量产型深海智能网箱平台——“经海001号”“经海002号”“经海003号”“经海004号”等,它们呈“田”字形分布,分立于黄海海面。

“经海”系列智能网箱,是一种钢结构坐底式养殖平台,其养殖包围水体达7万立方米,可实现网箱平台的深远海鱼类养殖功能。“传统养殖,即在陆地上建造养殖池,占地面积大,养殖规模难以提升。”在烟台经海海洋渔业公司养殖事业部经理吕建国看来,将智能网箱应用到深远海养殖后,一个网箱就可养殖约70万尾经济鱼类。

更重要的是借助外海水深流大、饵料资源丰富的优势,“经海”系列网箱以人工和天然双重饵料配以清洁水质,实现了深远海智能装备化“类野生”养殖。

深远海养殖打破传统近海业态重叠、望洋兴叹的局面,而在“经海”系列、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之外,山东还建成了国内首座深远海智能化坐底式网箱“长鲸1号”、国内首座坐底式深远海智能化海珍品养殖网箱“国鲍1号”……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杨红生介绍,作为国家唯一的海洋牧场建设综合试点省份,截至2020年底,山东海洋牧场综合经济收入超过2500亿元,正引领全国深远海智能装备化养殖浪潮。

鱼类养殖走向深远海,并不是孤立的,山东人更看重产业链。

与深远海相呼应,山东人在陆地上建立起产业园区,他们布局苗种繁育、高端研发、精深加工、展示交易和冷链物流等产业链条,带动海洋高端传感器、特种装备、海洋大数据、海洋生物医药等项目聚集,开创“陆海岛”一体化、深远海全链条发展新篇章。

从一条“鱼”延伸到一根“链”,鱼的价值得到了“翻跟头式”的蹿升。

实际上,不仅仅是养殖领域,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牧场、海上风电、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等多个领域,山东人都在致力于“以点带面”,打造多根产业链条。

三大目标,山东发展海洋经济瞄准“世界一流”

翻开中国地图,山东大地宛如一只雄鹰,面向海洋,振翅欲飞。

“山东最大的潜力在海洋,最大的空间在海洋,最大的动能也在海洋。”这句话现已在山东全省上下成为共识。山东全面推进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海洋科技创新攻关、海洋港口整合优化、海洋生态环境改善、海洋开放合作深化,交出了一份优异答卷。

站在全球竞争的角度上,山东在海洋科技、海洋人才的优势以及长期积累形成的海洋产业基础,支撑着山东海洋人的信心。比如山东拥有全国近一半的海洋科技人才和1/3的海洋领域院士,拥有55所省级以上海洋科研教学机构、236个省级以上海洋科技平台。

在去年国家科技奖评选中,山东主导及参与完成37项国家科学技术奖项。

以山东大学海洋研究院特聘教授吴锜承担的深远海探测科技攻关专项——全海深下海洋传感器的检验关键技术和校准核心算法为例,该团队开发出全海深(11000米)海洋环境模拟舱,填补了国内外此类高精度检验和校准装置的空白,使我国对深海观测设备拥有国际话语权,推动山东成为海洋传感器强省。同时,它对山东建设海洋物联网、实施智慧海洋突破行动、经略深远海、促进海洋经济新旧动能转换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科技支撑下,“人才—成果—项目—产业”的逻辑链条已经成型,山东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有了十足底气。

去年年底,山东对外发布《“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设立了三大目标,即到2035年,山东海洋经济和科技水平位居国际前列,对国民经济的引领和支撑作用跃上新台阶;沿海港口发展水平整体大幅跃升,建成世界一流港口;高水平海洋开放新格局初步形成,基本建成海洋经济发达、海洋科技领先、海洋生态优良、海洋文化先进、海洋治理高效的海洋强省。

目标高,任务重,挑战大,但山东人有信心沿着规划,砥砺前行。

高煜:啃了十年“硬骨头” 只为实现自动钻机国产化

央媒聚焦山东“非凡十年”:齐鲁大地“走在前 开新局”高质量发展积厚成势

2017年6月,世界首座规模最大的智能化深海渔场在青岛交付使用。

俞方平摄

【奋斗青年说】

◎本报记者 王延斌 通讯员 王 宁

从初次领略世界上最先进自动化钻机时的震撼,到自己亲身参与研发出行业瞩目的国产高端自动化钻机,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钻井工艺研究院石油机械研究所(以下简称石油机械所)副所长高煜在持续十年“啃硬骨头”中得到了历练和成长。

高煜所谓的“啃硬骨头”,属于国家级课题“深水钻机与钻柱自动化处理关键技术研究”下的重要项目,其目标是研发我国自己的钻机自动化系统。

十年磨一剑。当项目研发大功告成之时,高煜从当初的职场“小白”已经蜕变为中国石化青年岗位能手、石油机械所副所长。

面对记者的提问,高煜深有感触:“我们十年潜心研究自动化、智能化钻井技术,帮助行业淘汰落后产能,让钻井行业旧貌换新颜,内心感到无比光荣而自豪。”

对石油行业来说,采掘石油之前必须先经过钻井阶段。传统石油钻井现场作业主要依靠人工操作,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恶劣,特别是在管柱输送、上卸扣、起下钻等作业环节,存在较大安全风险。

在国际上,一些新型钻机、海洋钻井平台都配套了相应的钻机自动化装备,只需两个人在司钻房即可实现全自动“无人接管”作业,但价格昂贵,让国人望而却步。

高煜无法忘记那次搅动内心的震撼:“十年前的一次技术交流会上,我看到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自动化钻机的风采,仅需一个人在中央控制室,就能完成钻进、起下钻、上卸扣、管柱排放一整套钻井流程,简直是在看科幻大片。”他说。

破解一线难题,在科技前沿插上“中国制造”的旗帜,成为高煜科研团队攻关的初心。高煜说:“攻关这个项目,就像孕育生命,我们将之命名为DREAM(梦想)。”

当梦想规划好了,如何实现它却是挑战。

管柱输送、上卸扣、起下钻,这些复杂繁重的环节,以往完成每一步都需要人工操作,这些成为高煜他们“梦想团队”的攻关重点。每一天,科研人员都在探索如何将钻杆运上十几米乃至数十米高的钻台,整齐存放、准确连接……

作为历史的参与者,高煜已经记不清自己熬了多少日夜,画了多少图纸,跑了多少现场……蚊虫叮咬的钻台上,灯光常亮的实验室里,不眠不休的加班夜里,高煜和同事们的每一秒都没有浪费。他们深信:啃下硬骨头,必须付出所有。

高煜负责国内首套ZJ90型电驱二层台排管装置的研发,需要从零开始,一遍遍试验,一遍遍失败,乃至一遍遍复盘、重新开始。在冥思苦想中,在反复总结中,在越挫越勇中,他在成长,项目在慢慢成熟。最终,“机械手零下20摄氏度毫米级精度控制”的目标完美实现。

10年间,高煜科研团队持续攻关,相继研制了动力猫道、二层台排管装置、泥浆防溅盒、液压动力集成系统、司钻集成控制系统等自动化核心设备;他们通过合作研发,定制了适用现场集成配套的铁钻工,并优选了动力卡瓦、液压吊卡等井口自动化工具,形成了钻机管柱自动化集成配套技术。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攻坚克难中,高煜也逐渐成长为“梦想团队”的核心骨干。

如今,在国家页岩油示范区牛页1区试验井组,“胜利天工”钻井管柱自动化系统正发挥全力;在司钻房里,钻井工人盯着显示屏,仅凭摇杆和控制面板就能轻松操控钻井,就像是在“开飞机”。

目前,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大步向前,“梦想团队”也在开展新一轮攻关,研发“一键式”钻机关键模块,以高端化技术赋能高质量发展,赢得未来先机。

央媒聚焦山东“非凡十年”:齐鲁大地“走在前 开新局”高质量发展积厚成势

全球首座一体化建造LNG工厂首个核心工艺模块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启航 侯宪鹏摄

以科技放大资源优势,这里扬帆远航向深蓝

【标杆看变迁】

◎本报记者 王健高

实习记者 宋迎迎

数据最具说服力:“十三五”期间,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4%,占青岛海洋经济总量的40%、占山东省海洋经济总量的10%……

青岛西海岸新区已成为山东向海图强、青岛发挥龙头引领作用的崭新一极。

青岛西海岸新区承担着海洋强国战略使命,是青岛海洋经济最富活力的区域之一。青岛西海岸新区相关负责人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十年来,青岛西海岸新区不断放大海洋资源集聚优势,以科技创新赋能海洋产业,推动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海洋新兴产业扩能升级,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大国重器”将养殖区推向深远海

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海西湾,是世界知名的船舶海工产业基地。这里聚集了100余家船舶海工制造企业及各类配套企业,形成了上下游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圈。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我国对海洋的探索和开发不断从近海迈向深远海。

十年来,依托海西湾船舶海工产业基地,青岛西海岸新区着力突破关键技术,不断强化设计研发、核心设备制造,推动船舶和海工装备向深远海、极地海域和自动智能方向发展。

“从设想到落地,这条船中国人等了整整40年!”中国船舶集团青岛北海造船“国信中船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项目技术总工程师王伟堂说。

今年5月20日,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在海西湾正式交付运营。

这是一座移动的海洋牧场。从鱼苗入舱、投喂养殖到运输、加工、起捕,“国信1号”在一艘船上构建起了一座渔业养殖加工厂。它的成功下水,将我国养殖区域从近岸推向了深远海。

“国信1号”是海西湾船舶海工产业基地从传统造船业向高端海工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成果之一。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日新月异

船舶海工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也日新月异。

青岛西海岸新区已发展成为我国“蓝色药库”的主要研发基地。近几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原校长管华诗对西海岸新区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颇为看好,他领衔的院士团队与正大制药(青岛)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国际海洋药物协同创新中心,开发海洋类抗肿瘤新药。

距离青岛正大制药不远处,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以537人的科技队伍,打造了世界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国家海洋基因库。

在青岛西海岸新区,近年来向海洋生物产业转型的本土企业也不在少数。

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已从一家海藻加工企业,成长为了全球规模最大的海藻生物制品企业,涉足海藻酸盐、功能糖醇、生物医用材料等多个产业,其制备的体内植入用超纯海藻酸钠打破国外垄断,开启国产化之路。

无独有偶,青岛聚大洋藻业集团有限公司也实现了从工业级产品到食品级产品,再到海洋生物医药级产业的转型升级,企业与管华诗院士团队合作研发海洋寡糖,原料产值可从每吨10万元跃升至200万元。

海洋生物医药曾是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洋产业发展的短板。在全面剖析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生态后,青岛西海岸新区推出“链长制”工作部署,绘制了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1个图谱”和“13张清单”,形成产业链条全景图。据统计,2021年,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增长超过30%,成为新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科技赋能经略海洋底气足

无论是船舶海工产业的质变,还是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日益成势,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后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

近年来,青岛西海岸新区加快“中字头、国字号”重大创新平台引建。截至目前,青岛西海岸新区已拥有中国科学院大学海洋学院、中国海洋大学等20所驻区高校;集聚国家级涉海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17个,涉海科研院所11家,建立院士工作站9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设站总量达9个,海洋人才总量达6.2万人,海洋科技优势明显,高端海洋科研平台集聚,海洋科技企业加速培育,让青岛西海岸新区在深入践行“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打造海洋强国战略新支点”的国家战略使命中底气十足。

围绕经略海洋蓝图,青岛西海岸新区紧抓科技主线,充分发挥海洋发展委员会、科技创新委员会联动互补作用,坚持以协同创新引领海洋科技发展,打通人才、平台、成果、产业、生态等环节,形成分工明确、运转高效的海洋经济管理和服务体系;设立1亿元高校校长基金、1亿元重大科技专项,出台股权激励十条等政策,让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擦出协同创新的“火花”;出台加快建设国家海洋科技自主创新领航区的实施意见,全力打造海洋科创高地。

闪电新闻记者 王全 报道

上一篇: 国家批准的八大交易所[国家批准的八大交易所地址]
下一篇: 比特币是什么(是不是骗局)
《常州瑞盟增压器精密铸造有限公司(常州瑞盟增压器精密铸造有限公司电话)》文档下载: PDF DOC TXT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