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对“宝藏”这个词有兴趣,是因为《鹿鼎记》中一情节:满清在入关之前,收集了巨额的财宝,藏在关外一山中,但是因为先辈怕后世子孙坐拥财宝而不思进取,遂将其藏起,对人只称此为大清龙脉所在。而后将地图分为八个碎片,藏于八部叫做《四十二章经》的经文中,分散给满清八旗。时过境迁,曾经知道宝藏的人皆已死去,而有关于它的真相早就逐渐变了味:渴慕权力者认为,找到它可以得到天下;追求武功至高境界者,则以为它是顶尖武功密集。韦小宝作为故事线索般的人物,将经书一一收起,交给康熙,最终真相大白。
当时看这个片段时,不得不为金庸的设计拍手叫绝。因为他切准了满清初期那种励精图治的面貌,同时也将情节设置的惊喜重重。但是话说回来,这只是一故事,那么在现实的历史中,就没有这样的事情了吗?不尽然,今天就举一例子:
事情也是发生于明清交界,与《鹿鼎记》中的清朝入关以前,是一个时间段。主人公,就是大名鼎鼎的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他与李自成都是明朝末年,受不了统治者的压迫,从而揭竿而起的领袖人物。
张献忠的活动区域在今天的四川,但是其家乡却在陕西。明朝末年,陕西省境内发生了一场历时很久的旱灾,接下来便是蝴蝶效应,连锁反应:灾荒,蝗虫,政府赈灾无力,农民暴动。彼时也接连发生了多起农民起义事件,受到环境的影响,张献忠纠结起同乡人也走上了这条道路。
他们一行人,自陕西始,一路打到南,翻越无数山,跨过无数河,打退了一批又一批的镇压军。当最终到达四川时,最初那几百人的队伍,已经扩充到数以万记了,相当可观。
张献忠在四川称帝,建国大西,这个时候已经是公元1644年了,算起来,距离他最初“揭竿而起”的时点,已过整整十四载。这十四年中,农民起义军几乎一直在路上。
彼时的天下形势是:崇祯刚刚自缢,明朝灭亡,大明遗留兵力掌握在吴三桂等人手中;中原以及南方地区全部为起义军,李自成和张献忠皆实力强大;北方的女真族正在努力冲破山海关,夺得政权。这期间,吴三桂手中的军队成了争抢的对象,最终他选择帮助满人入关,而张献忠则成了被镇压的对象。
公元1647年,清军南下,张献忠身中数箭而亡,大西政权没有撑过三年。然而,虽然张献忠已死,可是他身后巨大的财富依旧存在。
且说张献忠遇到了清军的攻击,知道四川无法坚守,遂带兵离去,离去前将十几年积聚的财宝一同藏起,以石牛作为标记,等待后人开启。后人流传一句话“石牛对石鼓,银子万万五。有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成都为大西国政权所在地,意思是谁挖出来财宝,便将富可敌国。但是这件事情距今已经三百多年,且为流言,所以人们一直当做一个传说。
但是2015年,考古界却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证明这句话是真的!2005年,一个施工队在四川彭山县修建引水工程,当挖掘到河床时,竟然惊现明代古钱币。再往下挖,竟然还有明代银锭,上刻有崇祯十六年字样,于是马上通知了当地有关机构。
2015年,考古工作者正式公布考古结论:根据河床所在位置,正是当初张献忠逃亡路线的下游,而那批财宝恰恰随着河水的冲击沉淀到了下游河床。《明史》有记载:张献忠在四川彭山县江口镇老虎滩与敌人遭遇,无数船只均沉没。民间有传“千船财宝”之说。
除了崇祯十六年的字样,在一些钱币上可见大西字样,可见这正是史书记载的,张献忠建立政权之后,制造了独立流通的货币,大西币。
以上,确实做到了“巨额”,但是现代银子的价值却没有古代的值钱了,因此也没达到富可敌国的地步。可是这些文物里,有一件东西被考古界封为国宝,那就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张献忠金封册。
为何这片金封册价值那么高呢?考古学家给出了两点解释:1.它的规格,比圣旨还要高,重量达到700克。圣旨皆说“皇帝诏曰”,它却刻“皇帝制曰”。2.金册乃是张献忠在四川称帝时颁布的政令合集,而发现的这一片,乃是封面,刻着二十九个字。通过它,可以研究大西政权的细节。
考古界经常可以发现无数文物,这些文物多是古代的器具,饰品,如今被奉为宝物。可是这回的考古,却发现了百年前古人心中的宝藏,宝上加宝,价值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