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陶鼎
秦代陶量
汉代“千秋万岁”瓦当
战国青铜戈
全民共建,质量第一。建设沈阳博物馆,把好质量关,一定要将有“故事”的出土文物呈现给全市人民,让“文物活起来”。
沈阳博物馆正在筹建中的消息一经公布,立刻吸引了广大市民的关注。同时,由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沈阳日报共同主办开展的征集镇馆之宝活动也受到热捧。上一期重点介绍的出土文物是:11万年前的打制石器、新乐遗址出土的鸟形木雕饰品、新乐遗址出土的煤精制品、新石器的斜口器、青铜时代的青铜剑。在这一期,我们再请专家精心挑选出有重要意义、精美、典型的文物介绍给大家,并请广大市民来投票评选出您最心仪的镇馆之宝。
冷峻青铜戈
见证战国初建沈城
金戈铁马,勾啄揕兵。
脊厚刃薄,坚硬冷峻。
沈阳地区在战国时代开始接受中原文明之风的吹拂,中原封建文化已在这里落户生根,同时也让沈阳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公元前311年,燕昭王以秦开为大将,率领燕国大军北上进攻东胡,取地二千余里,辽东之地尽归燕国。沈阳地区自此归属燕国辽东郡管辖。
2008年5月,在大南街市妇婴医院建设工地,发现了战国时期的兵器青铜戈。这件青铜戈弧刃的弧曲下延上半部有3个长方形穿(穿绳缚柄的孔)。它与河北义县燕下都出土的燕戈在形制上基本相同。这些发现说明,战国后期以燕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化已广泛传播到这里。
1993年3月,在沈阳故宫北墙外修建东亚商业广场时发现了一段古城墙。城墙东西走向,残留的城墙最高处在两米左右。从所发现的遗迹和遗物情况分析确定,这段城墙经过三次修筑,始筑于战国晚期,汉魏时期又进行过补修。在城墙内外还发现了大量战国、汉代的板瓦、筒瓦等建筑构件和瓮、釜、半两、五铢、箭镞、木箭杆等遗物。这段城墙的发现,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沈阳城最早建于战国时期,其位置就在沈阳老城区。从而解决了多年来悬而未决的沈阳建城始源问题。关于这座沈阳城建造的具体时间、名称以及建制级别等问题,考古与历史学家们在1999年进行过专门的研究与探讨。经过严谨、缜密的论证,最终以公元前300年作为沈阳城的建城纪年。
除了战国时期的城址外,在沈阳地区还陆续发现不少战国时期的墓葬等遗迹、遗物。这些发现反映出沈阳这一时期文化习俗方面的变化。同时说明,战国后期以燕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化已广泛传播到沈阳大地。
“不起眼”小陶片
见证秦王朝大一统
战国七雄,诸侯兼并。
合纵抵抗,秦国制胜。
公元前222年,秦最后灭燕国,第二年,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统一大帝国。此后十余年时间,沈阳地区一直处于秦王朝的有效统治之下,归属辽东郡管辖。
秦还在全国统一法令、货币、度量衡和文字等,在东北地区,秦的各项政策法令和统一措施也得到推行与实施。1991年10月,在对东陵区上伯官古城进行调查中,于城内东北侧较高夯土台的夯土中发现了一片刻有文字的陶片。最值得关注的是在陶片上有阴刻秦小篆“廿六年”字样。“廿六年”即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正是在这一年,秦发布统一度量衡的诏书。秦将带有“廿六年”字样的诏书刻于官府制作的度量衡器上,作为标准器推行。可见,沈阳上伯官古城发现的这件陶量器应是当时秦颁行天下的标准量具。目前,沈阳地区秦代遗物十分少见,这与秦朝统治东北仅有十余年时间有一定关系。因此,这件很“不起眼”的小残片却成为这段历史的重要见证。
“千秋万岁”瓦当
见证古代沈阳重要地位
玄菟郡治,公孙辖统。
交替更迭,汉魏两晋。
到了两汉时期,东北地区的封建化管理进一步得到加强。西汉辽东郡下辖的候城、高显、辽阳、望平四县都在沈阳境内。其中,候城县当时为中部都尉治,据考证其旧址就在今沈阳老城区内。因此,候城县成为沈阳行政建置之源。
东汉安帝时期,玄菟郡内迁,今天位于沈阳上伯官古城址是其郡治。玄菟郡先后历经了东汉(后期)、公孙氏、曹魏、西晋以及东晋时期的前燕、前秦与后燕等政权,总计297年。在这近300年时间里,玄菟郡一直是沈阳地区军事、政治以及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在沈阳古代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魏家楼子古城位于苏家屯区沙河乡魏家楼子村西北。该城址最下面发现了战国和西汉早期的绳纹灰陶片,向上还发现有汉代的绳纹板瓦、筒瓦、绳纹砖、席纹砖、灰陶片等遗物,再向上是辽金时期的板瓦、筒瓦及陶瓷片。在汉代文化层中,还采集到“千秋万岁”圆瓦当,以及二枚印章和赌博用的陶制骰子。城内发现“千秋万岁”瓦当,证明这座城址与汉代官署建筑有关。据《后汉书·郡国志》记载,东汉时,高显、候城和辽阳三县一起由辽东郡划属玄菟郡管辖。这就说明三城相邻距离并不远。所以学术界认为魏家楼子古城应是汉代的高显县故址。
在秦汉魏晋时期,东北地区经历了统一与分裂的交替更迭。通过考古工作,在沈阳地区发现了大量汉魏两晋时期的遗存。这些重要的考古发现,不仅展现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状况,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与习俗的特点。